班级文化作用浅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2463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文化作用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文化作用浅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文化作用浅谈山东省莱芜高新区滨河小学 刘吉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班级社会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因此发展班级文化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对班级文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爱德加沙因是这样定义的: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同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同学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也就是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这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

2、俗、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在我国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在新课程下反思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有需要我们继承的一面,也有需要我们反思改进的一面。而且它不是绝对的,应该因时而定。传统班级文化建设中值得我们继承的一面:传统班级物质

3、文化建设比较能与学科相结合,尤其在环境布置比较精致、美观;传统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很好地发扬榜样的宣传作用;传统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建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新课程呼唤的新班级文化: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上克服传统的单一性,力求多样性。它主要是指在环境布置上不仅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仅要发挥榜样宣传作用,还要成为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信息多样化;不久环境布置比较精致、美观,还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尤其是平台的滚动性要大,通过各式信息的交流,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启发学生的思考。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榜样引导的同时,要让学生既看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也

4、要看到和珍惜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引导学生辨证地、多元地看问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上,既要有刚性的规定,又要有柔性的关怀;既要考虑到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又要为那些某方面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它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

5、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精神生活乃是维系群体运作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

6、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

7、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

8、念、道德、舆论等)。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三、怎样使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一) 重视教师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看待教师的,他们

9、从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个方面,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哪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善性。”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与为人师表都代表着社会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文化建设应注意:1. 营造集体正面互动的教育氛围马卡连柯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不能作个人冒险,不能要求个人负责,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

10、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因此,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个原则、一种作用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这要求我们要在教师集体中塑造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教师在教育者集体中塑造自我形象,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化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未来一代新人。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师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创造人类的未来。社会期望教师认识这一社会价值,并将它根植到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行为之中。教师内化职业社会价值乃是教师形成集体的前提,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根本出

11、发点是为实践职业社会价值。舍此,教师就不可能形成真正集体。第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把合作放在首位。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班主任之间,总是在竞争着,在工作中涌现出一个个先进教师,并获得嘉奖。但是,在一个学校中工作的每个教师不应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能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不能妒忌同事,而应以学校集体荣誉为重,将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教师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合作共事,同舟同济。马卡连柯说得好:“假如一个学校有这样的教师集体,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校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能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2. 树立教师风向标

12、的导向作用教师除了人格应具有的特质以外,必须发扬专业精神,强化专业行为,熟悉教育技巧,并不断在职进修以充实知识、强化教学能力、培养独具的教学风格,以赢得学生的信服与敬仰,以在学生中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和风向标的导向形象。教师群体是按照社会要求,以社会主义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从各年段、各班级、各门学科教学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的实际出发而提出集体性的共同要求和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对学生一旦提出要求,就应严格督促他们实现要求,即必须坚持严格的、一贯的、逐步提高的、合乎情理的要求,这种要求应当具体明确,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去践行,便于经过行动实践养成良好的个性行为方式,逐步形成习惯。青少年学生,有天然的向师性

13、。他们期望教师,特别是当班主任的教师,能成为具有崇高感召力的理想人物,能引导他们进步、求知、发展。因此,教师应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严格要求为出发点,将两方面巧妙结合起来。(二)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我国社会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力量。今天社会上,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派、男尊女卑、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享乐腐化、个人主义等封建主义的或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通过社会文化媒体正在影响或腐蚀着青少年,给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为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学生主体选择能力,必须吸取社会文化中的健康因素,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应着重做好三项工作:第

14、一,做好家长工作,堵塞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家长因其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职业性质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别,对子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也显示出不同的状况。当前,一些家长发了财,忽视如何教育子女成才,唯以“发财”为教育目标;有些家长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或施以粗暴教育,或迁就宠爱过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应当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以及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让家长能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去关心、教育子女成才,堵塞来自家庭的消极文化影响。第二,争取社会教育力量支持,合力抵制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消极文化对青少年的侵害,呈现日益严重

15、的趋势。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的传播,社会落后团体或犯罪团伙的引诱与教唆,对青少年的毒害令人痛心、令人发指。班主任应当争取社会教育力量配合,合力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以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第三,重视非正式组织“潜在课程”的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无意的、不定型的以及无结构的人际关系的形式。它虽有时会妨碍正式组织的正常动作,但是,当正式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它却能提供某种解决方式,赋予正式组织以活力。同时,学校非正式组织流行于学生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各种仪式、活动交往中,强烈地控制着学生的角色期望与行为,使学生从中学到了教师无法提供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潜在课程”。研究的大量事实表明,“

16、潜在课程”的作用有时比之于教师任教的“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的作用,还要大一些。班级教育与管理中,常见的是潜在课程的消极作用,抗拒着显性课程的正式教育作用,不知不觉中腐蚀了青少年的意志,造成远大抱负的泯灭和道德的沦丧。因此,班主任应当深入了解非正式组织“潜在课程”在本班学生中的作用,发扬其积极因素,抑止其消极因素,将它纳入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轨道。(三)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尊重他们,任何要求的提出都应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务必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青少年的自尊心,“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对待一朵玫瑰朵上的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容许采用粗鲁的、光凭意志的手段的。”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应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呢?第一,悦纳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其中有些学生受到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