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71619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4.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 新人教版(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主干回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讨论_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_ _成立。,筹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3.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_ _的基本胜利。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 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_的性质。 作

2、用:代行_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作了准备。,临时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 _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_ _”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治协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特别提醒】 1.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职能的表现 (1)机构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性质。 (2)内容上,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为1954年宪法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 华人民

3、共和国宪法,规定_是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_两大原则。 (2)意义:_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 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提醒】 2.区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能说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制,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_正式确认其 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满足了_的愿望,实现 了民族平等。保证了_和民族团结。,

4、1954年宪法,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祖国统一,【特别提醒】 4.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非根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3)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5.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架构图,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法律制度:公民的_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 律成一纸空文。 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 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_制度也不能实行。,基本权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特别提醒】 6.“文化

5、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四、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 (1)措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_,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_ _。,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_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_、法律化。,宪法,制度化,2.民主制度: (1)重新召开各级_和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 _”的方针,完善了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人民代表大

6、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法,明确规定_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_。,民族区域自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特别提醒】 7.图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历程,【史论要旨】 1.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

7、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史料探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1:概括说明三次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 提示:秦统一六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形

8、式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材料二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探究2: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 提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政体,但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的政体。1919年的五四

9、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2.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材料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探究3:结合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提示:(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

10、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名家评史】 【观点】1.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解读】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1、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观点】2.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新德意志报,【解读】“特殊的民主”方式的框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

12、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来分析,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既要从历史传统中继承合理的成分,也要借鉴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秀部分。,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主干回顾】 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理论: (1)背景。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_ 的敌对状态。,隔绝,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 宣布采用_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

13、式,(3)含义:“一国”是指_;“两制”是 指大陆实行_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基本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_ _。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 行使主权。,恢复行,使主权,【特别提醒】 1.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

14、并且在香港和澳门已经得到成功实践。,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79年元旦,中 国人民解放军停止_,实现真正停火。1987年 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的新突破。1992年,两岸达 成“海峡两岸均坚持_原则”的重要共识。,炮击金门,一个中国,3.2000年以来: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_率 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2008年,两岸直接_ _。,连战,通邮、通,航、通商,3.图解“一国两制”,【史论要旨】 1.“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

15、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史料探究】 1.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材料 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保留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探究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