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阿q正传_与文学典型问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580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阿q正传_与文学典型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_阿q正传_与文学典型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阿q正传_与文学典型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阿q正传_与文学典型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 d e r n c h i n e s eM 7 5 X I A N D A I Y U W E N 2 0 0 9 . 0 6 一、鲁迅及阿Q 正传题解 鲁迅(1 8 8 1 1 9 3 6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阿Q 正传是其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巴人为笔名将 它发表于1 9 2 1 年1 2 月至1 9 2 2 年2 月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小 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南方乡村未庄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农村 复杂的社会关系,揭露了当时广大民众所受的封建地主势力 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思想毒害。阿Q 的“精神胜利法” 代表了当时部分国民的弱点,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

2、进而总 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形象阿 Q ,这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真实地反映了在封建剥削压迫 下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却仍然自欺自骗,用“精神胜利法” 麻醉自己的千千万万个阿Q 们的悲惨命运。阿Q 成了民族心灵 病态的一面镜子。夏中义曾说:“阿Q 是研究当时国民性的 百科书。” 阿Q 正传是一篇民族自醒的“反思书”,是一篇颓废 中国的寓言。鲁迅先生在阿Q 正传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经 济萧条和政治动荡、文化腐朽的末世图景。阿Q 是中国国民劣 根性的“灵魂”。鲁迅通过塑造这一艺术典型,对中国文化 腐朽性与劣根性做了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

3、的证释。阿Q 这一典 型形象是鲁迅对民族魂灵的个案剖析,“阿Q 相”是中国封建 专制文化自身衰竭与病变的产物。 鲁迅先生一生关注的是民族的兴亡和国民的忧欢。在鲁 迅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死路 与活路;他关注“人”,通过对国民劣根性进行解剖与批判 来警醒国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文学典型:作家美学建构的产物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毛泽东在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 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作为文学中 的典型形象也自然来源于社会生活。阿Q 的原型大约就是在鲁 迅住过的新台门里打工的那个阿桂。 文学典型既源于

4、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是因为文学 典型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生活真实的提炼、改造、概括和升 华;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的艺术虚构与主体创造性想象起着 决定性作用。对读者来说文学典型总是 “似曾相识”,是一 个“熟悉的陌生人”。鲁迅笔下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 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是通过作 者创造性的想象建构出来的特定环境中富有独特个性和人格 魅力的美学形象。故阿Q 正传在连载以后,许多人看了之 后怀疑作者写的就是他们自己,但又不完全是。这也证明了 文学形象的永恒价值在于“似与非似”之间。 三、艺术典型创造的更高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 1 8 8 8 年,恩格斯在给玛

5、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 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 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 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 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 们行动的环境,也是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这是恩格斯通过对玛哈克奈斯的中篇小说城市姑 娘的评论中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所做的重要论述。恩 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给现实 主义创作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艺术 的灵魂,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纵观中外 名著,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红与黑中的 于连,死

6、魂灵中的乞乞科夫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也多少促成了这些名著的不朽。但是,典型人物只有在 典型环境中才能愉快地生存下去。阿Q 正传中的未庄是阿 Q 出没的特定典型环境。当时的未庄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后背景 下,阶级层次十分复杂,封建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压迫剥削 惨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阿Q ,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 农民典型形象。阿Q 贫穷没落、无家可归、麻木愚昧、滑稽可 笑(这种笑则是带着眼泪的笑)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 上,给读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阿 Q正 传 与 文 学 典 型 问 题 刘 斌 摘 要: 阿 Q 正传是 2 0 世纪中国经典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阿

7、 Q 这一形象已经走向了世 界,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典型艺术形象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本文通过对阿Q 正传的 解读,来认识和理解文学典型问题。 关键词:鲁迅 阿 Q 正传 文学典型 艺术魅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M 7 6 X I A N D A I Y U W E N 2 0 0 9 . 0 6 人是文学描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指出作家主要“描写 行动的人们”;巴尔扎克称文艺为“人心史”;高尔基也把 文学叫“人学”,也就是这个意思。阿Q 正传成功塑造了 一个“阿Q 相”,成为民族心灵病态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 腐朽、黑暗、没落的

8、社会现实。 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凡是在中外文学史上被称为不朽的典型,都具有永恒的 艺术魅力。艺术魅力也就是文学产品总体审美效果具有吸引 力、震撼力、感染力;在实质上表现为真实性、新颖性、诚 挚性、蕴藉性等。 阿Q 是个特殊的形象,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头 上有一个癞疮疤,而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 音,后来推而广之,“光”要讳,“亮”要讳,再后来,连 “灯、烛”都讳了。他与王胡比捉虱子,看见王胡比他捉得 多,就感到心里极不平衡“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 的大失体统的事啊!”这里体现了他的滑稽可笑,让人读之 感觉很有意思,很有吸引力。读者在吸引力的基础上深入下 去,从笑中咂摸出

9、点酸涩来,从而感染了内心世界。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 阿Q 就是鲁迅在一个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建构而成的。 他真正体现了当时广大国民深受压迫、侮辱、损害的命运, 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加清 醒的认识。 新颖性也是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即塑造典型的 独特性。新颖性给读者以求读、探奇的欲望。上面提到的 “文学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里的“个性”即体现 了文学典型的新颖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在于诚挚性,也就是作者的主观 情感作用于客观现实从而制约典型的塑造。前面提到“文学 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的“主观性”即为作者的诚挚 性所

10、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诚挚性使阿 Q 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 最后,文学典型的蕴藉性也使之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学是作为语言意识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 学通过话语的艺术的审美的建构而具有无限的蕴藉性。一千 个人读哈姆雷特,将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这 是因为文学典型具有多义性的因素,是一个“虚无”。阿Q 就 是这样一个形象丰富、性格复杂、内心矛盾的文学典型。他 具有“无限的意义生成性”,是一个永远也解读不完的文学 典型。 (刘斌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2 6 6 3 0 0 ) “反讽”一词来源于希腊,原指希腊喜剧中一种被称为 “一个佯装无知者

11、”的角色,后来“反讽”被解释为“讽 刺”、“嘲弄”,使用在修辞学中,1 9 世纪上半叶被德国浪 漫主义文学理论家扩展为文学创作原则。布鲁克斯把“反 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文本的 词语和陈述会因为语境而发生扭曲、变形,让表层意义和深 层意义的不一致,出现“新义”,而且这“新义”应该具有 讽刺效果。 鲁迅是中国作家中比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的人之一, 他笔下亦庄亦谐的语言,喜剧式的悲剧人物,戏谑般揭示的 严肃主题,很好地反映了反讽的艺术效果。阿Q 正传是其 比较优秀的作品,小说的标题、立意和语言都体现了反讽的 成功运用。 一、小说标题构成的反讽。作者用了一章来解释标题, 首先

12、指出“阿Q ”这一人物名字的来历。在这个解释过程中, 我们发现“阿Q ”的原名,无论是“阿贵”还是“阿桂”都具 有殷实的气象,而且虽然阿Q 姓不姓“赵”似是而非,但毕竟 阿Q 的姓也是与当地一个旺族、大姓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阿 Q ”这个名字还是比较富贵的。但生活中的阿Q 既不富也不 贵,像虫豸一样生活在贫贱之中。就在对阿Q 姓氏的考证中, 作者还插入了一段生活情景,那就是赵太爷的一句“你哪里 配姓赵”如何剥夺了阿Q 姓赵的权利。正如另一部作品祝 徐曼宇 摘 要: “反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它给文本带来了超越文字的丰富内涵,扩大了文本的张力。鲁迅 的作品比较自觉地运用了反讽艺术, 阿Q 正传就是较为成功地体现“反讽”运用的作品之一。无论小说的标题、 主题揭示的过程还是小说语言的表达,都具有反讽特点,这种“含泪的微笑”的风格使作品更具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鲁迅 阿 Q 正传 反讽 阿 Q 正传的反讽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