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186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美术作品提高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实践研究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兴趣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美术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而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动力。本课题试图改变教师以陈旧的方式将幼儿的作品一张张粘帖在黑板上或作业袋中,让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而是,将幼儿绘画作品富有乐趣、情境、立体等艺术化的呈现,让幼儿感知自己的绘画作品形成的艺术美;并通过这样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对幼儿自信有所提升,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强大的兴趣。1、背景:幼儿作品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

2、生成的,是反映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作品也成为幼儿园活动评价有力依据。在美术领域的活动中,作品是最直接的一种有利表达。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作品随处可见。 2、现状:在本课题前,参观了调查了一些幼儿园。发现大多数幼儿园,幼儿的作品都是整齐的帖子班级门口,或者夹子作业袋中。而多元化的呈现幼儿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3、基础:我园正在开展创意美术的课程,幼儿的作品也是丰富、多样。在参加了区美术组的学习,以及自己的美术领域的喜爱和钻研,有能力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多元化的呈现,并且在班级已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想这些条件都是有利于本课题的开展的。二、概念的界定:1、关键词之一:“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呈现

3、形式是指把事物的样子和构造,较清楚、持续的在眼前显现出来。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在这里是指根据幼儿作品的内容,赋予创作的将幼儿绘画、手工等作品,进行添加背景、增添辅助材料、将平面变为立体等形式,有创造性的将幼儿绘画作品富有乐趣、有情境、立体化、艺术化的呈现在幼儿和大家的面前,而不是拘泥于将幼儿美术作品直接呈现。2、关键词之二:“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小班幼儿是指34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平低,正处于涂鸦期,常常会出现:“我不会画、我不会做”等语言。这一时期的美术活动,往往最后呈现的作品很单一、色彩也不丰富、制作也没有很美观等 三、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审美教育又称美

4、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和借鉴、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幼儿绘画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种。儿童的绘画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1、幼儿美术作品呈现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的艺术领域内容和要种指

5、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2、对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的艺术领域目标中提出:(1)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3、已有研究的历史现状: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和大部分的阅读资料显示,研究怎样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是很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阐述了在材料以及游戏性等方面,重视的是活动的过程中,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幼儿作品的展示,甚至会出现幼儿画玩、制作完成的作品,就成了幼儿作业

6、带中的一种摆设。对于在呈现幼儿作品形式这一方式,还没有过多的研究。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1、课题研究的目标:幼儿的兴趣有一部分源于从中得到的满足感、成功感、喜悦感和新的启示和提升。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提前预设作品的呈现形式,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到一定的期待和想象,在活动后再运用多种方式,使幼儿的绘画作品再一次进行艺术的提升。幼儿在期待中,通过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幼儿可以自由的再次欣赏,一定会得到一些新的想象和启发,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对于美术的兴趣,(1)根据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兴趣,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美术活动当中;(2)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班级美术教育

7、教学活动的有效性;(3)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幼儿的美术作品,让其成为班级环境的内容,正真做到幼儿是环境的主人。 2、课题研究的内容:(1)幼儿喜爱哪种美术作品呈现形式的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通过对比,了解幼儿的观察到的现象。同时统计出,在多元化呈现幼儿美术作品的方式下,幼儿的喜爱程度。了解幼儿喜爱哪种,对于自己作品的呈现方式。(2) 在班级进行实践。尝试将幼儿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并且渗透到幼儿手工、绘画等活动中,观察是否对幼儿的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的兴趣有一定的提高。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实践,通过观察法,关注幼儿的情绪、绘画的作品、以及看到最终被艺术化背景下的作品后,幼儿的

8、情绪,和创作欲望。五、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1、研究方法:(1)观察研究法。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情绪、绘画的作品、以及看到最终被艺术化背景下的作品后,幼儿的情绪,和创作欲望。了解在幼儿绘画作品的呈现形式多元化中,对幼儿的绘画兴趣有一定的提高。(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幼儿更加喜欢和欣赏怎样的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别幼儿的研究,更细致了解对幼儿的兴趣的影响。(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对象:(1)在课题实施中,研究者正担任小班的年级组长,本

9、课题在小班开展,有着有益的条件。(2)小班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厚,常常遇到涂色等活动时不能坚持、或出现不仔细、认真的现象。就本课题,希望借助于作品呈现形式的艺术化,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充满期待,并从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引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调查报告一份(2)相关论文一篇七、实施步骤:(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准备阶段(2011年9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3)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班级进行实践,并用观察法,搜集幼儿作品等,进行研究。(4)

10、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八、课题研究成果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和借鉴、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我们在对待幼儿美术作品要充

11、分的尊重,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是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每次作品完成之后,我都把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幼儿不会去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不会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甚至有更多的孩子,画完以后就再也不会去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了。在班级,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美术活动作品,根据其内容富有情境、情趣、立体等形式呈现。发现,幼儿关注度有明显的增加,幼儿会去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了。通过这样的呈现形式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通过再欣赏开阔了幼儿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幼儿将更加的感兴趣。而且,每次的作品墙也成为了班

12、级环境中的一体,丰富了班级环境,通过幼儿自己创设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对美术的活动的兴趣也大大的增加了。现将在班级开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1、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作品呈现形式的情境化所谓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运用各种情况的相对或结合的境况,再现一定的场景和境地。在这里,是指将幼儿的美术作品,根据其内容和特点,丰富其背景,让背景烘托于幼儿的作品。在小班美术活动小鱼吐泡泡中,引导幼儿认识圆形,幼儿尝试运用大、小不同的瓶盖印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泡泡。以往,我们会请幼儿在自己的白色的作业纸上,印出大大小小不同的泡泡,幼儿印几个以后也就不再感兴趣了。幼儿完成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

13、个局部,没有完整的向幼儿展示出作品的内容,并且幼儿也很难说一说自己的作品的内容。这样单调的作品,幼儿在完成后,没有兴趣去欣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副很大的海底世界图:有蓝绿色的大海、有各种各样彩色的鱼、还有在大海里舞动的水草。这样的情境,幼儿首先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说到:“还有一条小鱼,我还要给这一条小鱼增加一些泡泡呢!”等。幼儿作品完成后,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创作出的大、小不同的泡泡,而且通过幼儿合作完成的作品,完整、美观的呈现在了幼儿的面前。试问:一个是一幅幅单调的泡泡,一个是有情境的海底图,幼儿会对什么样的作品更加的感兴趣,更加的流连忘返呢?在这个活动结束后,会看

14、到孩子们,自己走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图”说一说,这个泡泡是哪个小鱼吐的,这个泡泡是我帮助小鱼添加的,我这个泡泡是红色的,我这个泡泡比你的大一些-同时这样一副“美丽的海底世界图”又是值得孩子们欣赏的图画,幼儿可以观察到海底是什么样子的、海底里有什么、海底里各种各样的鱼、海里美丽的颜色等等。就这样的一副“美丽的海底世界图”幼儿也会展开很多奇思妙想,如:为什么水里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呢?泡泡是从小鱼的哪里出来的呢?到了水面还能看到这些泡泡吗?这些疑问,是幼儿欣赏后所发出的声音,这些疑问通过解答后,会对幼儿的再创作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我班小朋友刘义宣说:“我们要坐一个泡泡收集器,把小鱼所吐的

15、泡泡都收集起来,这样小鱼就不要吐泡泡那么累了。”这样的想象也许只有幼儿通过欣赏后才会得到的。 有了这样赋予情境的背景,幼儿对于绘画和欣赏更加感兴趣,而且会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赋予画面新的生命力。2、 小班幼儿美术活动作品呈现形式的情趣化所谓情趣化,就是将事物加以情调、趣味呈现,并让人们感到有兴趣。在这里是指将小班幼儿的美术作品富有乐趣的呈现,让幼儿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到作品展示中。从而调动幼儿对于再创作的兴趣和主动性。 小班下学期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鸡,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小鸡。通常15分钟后,幼儿也只能简答的完成12只小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想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给小鸡搭个窝”:

16、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画得小鸡剪下来,并用皱纹纸窝一窝,给小鸡围一圈大大的鸡窝,让孩子们将自己和教师剪下来的小鸡一起放到鸡窝中。这样,一副可爱的“小鸡回家图”就出现了在孩子们的面前。这个作品完成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作品的展示中,并富有乐趣的,通过“搭窝”的形式,孩子们很感兴趣。在参与的同时,孩子们会观察到,小鸡们的形态各有不同,有的小鸡是低着头、有的小鸡是抬着头等等。甚至孩子们还展开了联想:这只小鸡抬着头:也许是自己太饿了希望有好吃的东西给以掉下来呢?小鸡会不冷吗?抱在一起的小鸡我们应该怎么画呢?等等幼儿出现了很多作品后的想象。这样的形式,幼儿愿意去感受,幼儿经常会来看一看自己的小鸡,当有一个小鸡掉下来的时候,孩子都很激动的告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