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名俗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1222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河南名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河南名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河南名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河南名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河南名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河南名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河南名俗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河南名俗文化摘要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时代承传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悠久历史文化在民间的积淀,因此更好的了解河南民俗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首先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再次从文化扩散方面论述了河南民俗文化的发展及其当代的文化价值。关键词 名俗文化 现状 发展 景观特质1.河南民俗文化现状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世代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

2、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民俗文化又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南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河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1)信仰、岁时节日与庙会节庆民俗河南人的民间信仰颇为复杂不仅传承了人类的原始的信仰,而且还深受道教、佛教的影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诸

3、如自然神崇拜,社会神崇拜,巫术信仰等风俗习惯,此外岁时节日与庙会节庆也独具一番风格,著名的有商丘的春节文化庙会,宝丰的马街书会,嵩山的中岳庙会等,河 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保留着大量祖祭文化遗址。如商丘 的火神台、周口淮阳的太昊陵、新郑的黄帝故里等,在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都吸引着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这里祭拜。(2)礼仪、服饰民俗河南自古以来,很重礼仪,传统的婚丧嫁娶以及现代的家庭礼仪社会礼仪都使河南的礼仪风俗在对古代礼仪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加丰富多彩。服饰载礼,重视礼仪的地方,对服饰的讲究更是不言而喻,河南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河南服

4、饰的冠巾、衣裳、鞋 袜、饰品,甚至儿童的服饰,如各地传统的婚俗中都穿红色旗袍,“背新娘”“抢亲”等,演变到现在很多地方穿西方婚纱,但是举行婚礼的方式还是我们传统的方式,并没有改变,我们的 礼仪,服饰习俗也在继承中变异,另外,河南很多地方的老人习惯在端午节的时候缝装着艾叶和香粉等的“香袋”让自家的儿童戴在一边胳膊上,象征避邪吉祥等,其发展和体现都可以说是中国礼仪和服饰民俗的一个缩影。(3)生产、饮食、居住民俗众所周知,河南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省,其生产民俗主要是农业生产民俗、林业民俗、渔猎民俗和畜养业民俗。各地农作物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饮食风俗,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那么河南的饮

5、食文化理所当然折射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河南饮食品种丰富,风味独特。特色的食品有道口烧鸡、开封灌汤包、焦作的怀山药、逍遥的胡辣汤等。享誉省内外的开封小吃夜市里的风味饮食琳琅满目,味道各异,既有松软味美的灌汤包,也有老年人爱吃的黄闷鱼等。九朝古都洛阳的小吃同样有名,这里既有菜序严格的洛阳水席,也有余香满口的浆面条等。民居则以太行山为中心的石材建造的石板房,豫西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黄淮平原上的四合院民居,以及豫南地区有南方特色的水乡民居最具代表性。(4)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河南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主要闻名中外的有洛阳唐三彩,历史悠久的禹州钧瓷和汝州汝瓷,古朴典雅的开封汴绣、开封朱仙镇木版年

6、画、带有豫北风情的浚县泥塑和泥猴张,以及李天华剪纸艺术、富有豫西风情的稚巧的民间剪纸等。开封的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和工艺特点,借鉴了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具有色彩古朴典雅、绣工精致细腻等特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河南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豫剧,又名“河南梆 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传说与歌谣等。此外河南宝丰和濮阳等地民间杂技艺术也很具有欣赏性。(5)体育娱乐民俗河南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中包括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小车舞、高跷舞、大头和尚、对花鼓、二鬼扳跌等。这些民间传统舞蹈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是民俗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河南民间体育

7、活动种类繁多,主要有武术和太极拳两种,目前少林武术已经是河南形象的代表,对国内外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陈家沟“陈式太极“已经成为河南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并且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河南民俗文化的发展河南名俗文化的发展应得益于河南悠久的文化历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样地之一,1987年12月,在“额项遗都”河南淄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了距今侧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龙蚌塑龙,蚌塑龙共有三条,其中最大的一条长178米,全用未加工的自然蚌壳摆塑而成。,龙形与今存故宫的龙极为相似,有马首、鹿角、蛇躯、鹰爪、鳞身、鱼尾等,已是成熟的龙形象,因是我国考占发掘出的历史上最早的龙,故学界为其

8、命名为“中华第一龙”,该龙的发现表明至少在侧年前,中原地区就生活着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也说明河南是中国龙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另外早在很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安阳、洛阳、开豺又名列中国七大古都,汇集了数不清的古迹珍宝人文资源;在宗教文化方面,河南有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土第一佛教寺院的洛阳白马寺、以少林功夫名扬天下萤声中外的千年古刹登封少林寺、雄踞天下的北宋皇家寺院开堑大相国寺;道家文化有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更有位居道教十大桐天之首的济源王屋山,当然王屋山也因愚公移山而声闻海内外,至今在王

9、屋山下仍有愚公衬,民风淳朴、勤劳执着颇有当年愚公风范;儒家文化有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颖,更有传承至今的四大书院之一的篙阳书院;科技文明方面有地震仪的首创者张衡;医学上有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其他诸如太极拳之乡温县陈家沟、甲骨文发现地安阳殷墟、用易发源地汤阴美里城、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宋皇陵、被中国民协命名的以盘古文化为核心的桐柏“盘古之”、中原地区最大的庙会会期长达一个月的周口淮阳伏茵陵人祖庙会、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新郑轩辕黄帝故里、传承700余年历久弥新的中国说书艺人大本营宝丰马街书会、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间之一的开封朱仙镇等大量文化名胜历史古迹将河南造就成丁座洽商厚重的历史文化

10、博物馆。这些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河南名俗文化的发展河南民俗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风俗,是河南广大民众千百年来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河南民俗起源于先民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时代、地区、民族中不断地形成、扩布和演变,并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该地区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民俗也是很好的文化传承、扩布的重要方式。作为生活文化的河南民俗,与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用鱼和水来形容民与俗的密切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又具有生活的衍生性。河南俗语说:“十里不同风,

11、百里不同俗”,可见河南民俗有着极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具体地说,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条件都会影响人们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当地生活文化的形成。河南民俗作为河南民众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言而喷是要受到河南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义随着生活环境的历史变迁,作为调适河南民众生活的河南民俗文化也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衍生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民俗因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但民俗的演进或者说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同时河南民俗面临着不同地域之间民俗差异性的相对模糊,或者说地域独特业在河南民间观念中具有核心的

12、地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统的观念正承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但至少在目前,在河南的广大地区,人们还是将农业放在首位的。也正是在这样重农的历史及现实传统中,河南才形成了以农业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生活。很多民俗观念都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衍牛出来的,比如重农轻商的观念,认为做生意虽然来钱很快,但是去得也很快,不似庄稼活那般可以千秋万代地传递下去。河南民间有句俗语说:“牛意钱如流水庄稼活万万年”,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还有河南民间观念中普遍的看重乡土的情怀,安土重辽,一日出门,则十分注重老乡关系锦传统观念那是长期农业文叫下所形成的民俗观念的直接体现。3.河南民俗文化的影响下的景观差异在河南名俗文化的不同也是

13、的各地的文化景观存在着差异,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的自己所创造的景观。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人文现象的总特征,反应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农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反应了农区和牧区完全不同的地理特征,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名俗文化在文化景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群体的聚落布局、土地利用格局、建筑风格上,首先群落布局,群落布局是聚落中各种形式的房屋、道路及其他特殊或附属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河南地处中原,从南到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居群落布局。再次土地利用格局建筑风格,河南地区民居则以太行山为中心的石材建造的石板房,豫西黄土高原上的

14、窑洞民居,黄淮平原上的四合院民居,以及豫南地区有南方特色的水乡民居最具代表性。4.河南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和谐共生是河南民俗文化的价值追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俗本来就存在差异;“入乡问俗”,要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东汉时,正是对于异文化的这种尊重和平等态度,佛教才得以在中原地区流传并最终在中国社会扎下根基。这种博大的胸怀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活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河南民俗文化在中原历史上产生着深远的

15、影响,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在民间,深藏着博大雄沉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无所不包地传递着中原人民心理的密码,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其次,能够传承河南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民俗中得到存活和延续。我们弘扬了民俗文化,也就使它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得到

16、了延续。 再者可以教化人心、匡正风气。作为惯例的民俗是法律的基础和补充,社会治理需要有效地运 用民俗的力量。譬如春节所表现出的敬奉祖先、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和合”精神;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五伦之孝,推家至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的传统美德等。倡导传统节庆的弘扬,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马紫晨(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说河南不仅拥有无比丰硕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具有无限魅力的“民间文化之乡”,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譬如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