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0122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内营养途径选择液囊空肠导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肠内营养途径选择 液囊空肠导管,脑卒中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不能正常进食,并且常有胃排空障碍,易反复误吸,导致感染率和死残率上升。 既往鼻胃管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但近些年逐渐认识到该方式胃潴留发生率高并易引起恶心、呕吐、反流和误吸,吸人性肺炎和窒息发生的几率明显变大,影响了肠内营养的持续进行和营养补充。,简介:,目前鼻肠管能显著降低上述不良反应,该项目已广泛应用于食道癌及胃癌术后、重症胰腺炎、重症颅脑外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面,并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在神经科方面,国外及国内一些医院已经开展使用鼻肠管营养支持,其在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已逐步被证实。,简介:,液囊空肠导管在重症病人的应

2、用与护理,目的:探讨采用液囊空肠导管进行肠内营养在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分析62例留置胃管后胃内容物返流明显的患者采用经鼻留置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62 例患者放置液囊空肠导管总成功率为97.3%,有2例经二次置管成功,导管进入空肠时间0.524h,平均12h,进行空肠喂养10240d,平均26d;仅有少数发生堵管、脱管、腹泻、腹胀情况,未发生误吸、胃内容物反流等并发症;空肠喂养后患者营养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液囊空肠导管的应用既方便又安全,患者易于接受,对于重症病人可同时进行胃肠减压和空肠内营养的供给,降低医疗费用,预防并

3、发症,适用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 年08 月第08 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重症医学科 黄海清等,鼻空肠营养管与普通胃管的对比分析,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使用病人空肠营养管与普通胃管的优缺点。方法:选择置空肠营养管与置普通胃管的患者各30例,设空肠营养管组为实验组,普通胃管组为对照组,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发生食物返流,堵管,腹泻等情况,以及对痰液的影响。结果:置空肠营养管患者发生食物返流,堵管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大大降低。结论:在病情需要及经济条件允许下,置空肠营养管较有利于患者。,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2月第8卷第35期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4、ICU 沈小琴等,鼻肠管放置有徒手经鼻置管法、x线透视法和经内镜置管法等三种方法。 徒手经鼻置管法:经鼻腔将鼻肠管置于胃内,靠胃的蠕动将营养管头端送至Treitz韧带以下,但成功率低。 x线透视法:因病人和医师均需接受放射线,使用少。 经内镜置管法:目前主要有胃镜旁异物钳置管、经内镜活检通道置管、经内镜导丝引导置管,但患者难接受。,项目介绍:普通空肠导管置管方法,液囊空肠导管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外科陈一奇主任在黎介寿院士指导下,经数十年研发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鼻胃肠营养管,解决了需肠内营养患者插管难的问题。,产品介绍,液囊空肠导管介绍,液囊空肠导管(专利号:ZL03115803X,ZL032294

5、352)由1根直径3.03.5mm、长120145cm、质地柔软、前端顶部连接一个囊的双腔肠导管和1跟胃管组合而成。肠管的末端有2个开口,一个连接囊的称为液囊开口(红色),一个连接3个侧孔的为空肠开口(白色),当导管经鼻插入胃腔后,从红色开口注入23ml无菌水,其顶部渐渐膨胀成宛如“食糜团”的液囊,肠管与胃管分离。肠管随胃肠蠕动进入空肠,胃管留在胃里减压。,膨胀后液囊,空肠导管,液囊开口,胃管开口,液囊空肠导管进入空肠示意图,非手术病人-A型有导丝双管置管方法 1) 向病人解释插管的过程,并阐明插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清除病人鼻腔内的分泌物,经插管侧鼻腔滴注2-3ml利多卡因液。 3)

6、打开包装,取出导管,排尽囊内气体,从导丝柄口注入5ml石蜡油,从 导管前端往末端涂上无菌石蜡油。 4) 将液囊空肠导管经鼻插入胃腔50-65cm(同插胃管),严谨暴力插入。 5) 确认进入胃腔后,用胶布固定胃管并接负压,经红色接口注入生理盐水2-2.5ml(或1:2的泛影葡胺,摄片时可见液囊),立即塞紧盖子并用布胶布包紧,以防液体外溢。 6) 3-5分钟后胃管与肠管分离,肠管继续插入至70-75cm(比胃管深15-20公分)后,退出全部导丝,肠管较胃管多进15-20cm,导管悬空一段固定在鼻尖部。,置管操作,-B型有导丝单管置管流程 1)向病人解释插管的过程,并阐明插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7、清除病人鼻腔内的分泌物,经插管侧鼻腔滴注2-3ml利多卡因液。 3)打开包装,取出导管,排尽囊内气体,从导丝柄口注入5ml石蜡油,从 导管前端往末端涂上无菌石蜡油。 4)将液囊空肠导管经鼻插入胃腔40-50cm(同插胃管),严谨暴力插入。 5)确认进入胃腔后,继续插入至70-80cm后,退出全部导丝,经红色接口注入生理盐水2-2.5ml(或1:1的泛影葡胺,摄片时可见液囊),立即塞紧盖子并用布胶布包紧,以防液体外溢,导管悬空一段固定在患者面颊部位。 6)待确定液囊空肠导管进入空肠后,抽出囊内液体,导管固定在患者鼻子部位。 7)ICU重症患者多伴随胃肠功能障碍,并随着病情发展,胃肠功能障碍越严重

8、,治疗上提倡“三早原则”,早期置管,早期肠胃复苏,早期肠内营养。,附一 液囊排气方法:打开包装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3毫升生理盐水或造影剂,经红色液囊开口注入1毫升液体,保持液囊前端垂直向下,此刻液囊下端是液体,上端为气体(原存留在液囊及连接液囊管腔的气体),注射器保持垂直,把液囊里空气及液体抽取干净即可。排气完成后,注射器无需从液囊开口拉出。置管时,确定导管进入胃腔后,即可往液囊开口推注2-2.5毫升液体,并塞紧盖子。 附二:尽量使患者右侧半卧位。 导管固定后即可经空肠导管缓慢滴注生理盐水或营养液 ,并加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 亦可滴注生大黄汤,导管固定好后,经导管开口滴注生大黄汤。生大黄汤剂

9、:生大黄20克,开水200-300ml,冲泡半小时,晾至30-37度,加入玄明粉5克。经白色开口缓慢滴入,80-120滴/min,每日两次,直至排出稀便。,使用技巧-置管维护 1)每23h用2540ml冲管一次; 2)有堵管时可以偿试用导丝通管; 3)不限水患者,可用慢滴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 4)至少每2周检查一次液囊的大小; 5)用不小于60目的筛网过滤营养液 6)尽可能用整蛋白或短肽要素型的营养制剂 7)空肠管保持适度的松紧度,防咬断。,操作说明,注意:胃动力不正常者,据医嘱用药。胃动力正常者,约30min导管自行进入空肠。 胃动力不足者可通过滴注促动力药,平均27h左右到达空肠,空肠导

10、管位置调整操作,当空肠导管运行至小肠预定位置,打开红色接口抽出液体,导管即可停止运行。 如导管超过预期位置,打开红色接口抽出液体,只需慢慢拉出导管,计算长度,予以固定。,液囊空肠管进入预定位置判断方法,12-24小时后腹部平片(准确、客观)。 肠管滴注美兰液,胃管抽取,如抽取不到美兰液,判断肠管过了幽门。 提拉导管,查看导管刻度(方便、不太准确)。,护理,心理护理 导管护理 (1)妥善固定导管,注意观察导管穿出鼻孔或皮肤处的标记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导管是否移位。(2)注意观察导管抽吸出液体的色、质、量。(3)由于导管前端有囊,故在抵达预定空肠位子后须抽囊内液体,以防导管继续进入。(4)当患者呕吐

11、或发生逆蠕动致导管返回胃腔时,可向囊内注入液体。(5)严格无菌操作,(6)导管保持通畅,鼻饲口服药时需做好宣教,使用脉冲式快速推注的方法,前后使用温开水20ml冲管,避免堵管.,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胃肠道反应。(2)管道堵塞。(3)代谢性并发症肠内营养失调。 基础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2次.,临床应用:,适应症:神经内外科病人,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进食减少或不能进食。 禁忌症:消化道出血,食道静脉曲张,急腹症,临床应用:,新技术优越性:临床开展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并发症少。 临床意义:留置液囊空肠导管,有助于降低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较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能显著降

12、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病人的死亡率,从而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均次费用。,应用优点,对于需长期鼻饲且拒绝胃造瘘的患者,经液囊空肠导管行肠内营养可有效地避免鼻胃管营养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也优于其它类型的空肠管,可顺利地进行全肠内营养,并可避免其他类型的空肠导管不可以鼻饲口服药易堵管的缺陷,是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之一。,应用优点,营养液及药液从空肠管滴入,不需胃的消化而直接被空肠吸收,减轻胃动力不足及胃消化功能障碍患者的负担,没有胃部饱胀感及不适,使胰腺能得到真正的休息疗法。通过肠内营养改善病人的高消耗、高代谢状态,改善病人肠道屏障功能。液囊空肠导管有无创、不破坏胃肠结构等特性。,风险分析:风险低。 经济指标:佳。,临床评价:,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