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评价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006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评价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危害监测评价报告第一节 概述一、职业安全与卫生概况在露天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有可能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主要有:边坡稳定性、煤层自燃、运输安全、粉尘、噪声、采场防排水等。以上存在的这些危害因素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都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工人长期在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中作业,会引起尘肺病;噪声超标会引起听觉损伤,危害身心健康等。二、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主要有: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2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类标准;3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

2、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标准;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5露天矿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限值(1.0mg/Nm3);6生活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的二级标准;8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9场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本设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做到职业安全、卫生措

3、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第二节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标准一、露天煤矿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1扬尘与粉尘露天矿扬尘主要产生在采掘场、排土场、汽车运输等、工业场地锅炉房与地面生产系统运输、破碎、转载、储存等各个生产环节,主要污染物是煤(粉)尘、SO2、NOx、TSP。粉尘主要产生在煤炭、剥离物运输系统及破碎煤炭工作中。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煤尘后,可得尘矽肺病,最后可使人的肺部失去功能而窒息死亡。2生产性噪声生产性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矿田的生产性噪声有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噪声源主要为剥离及采煤作业过程中的大型机器设备如钻机、运输汽车、挖掘

4、机等产生的工业噪声与道路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在85dB(A)100dB(A)之间。3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通常又称为放射性辐射,由于这类辐射发生的能量较高,可以引起周围物质的原子电离,故称之为电离辐射。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5、。 电磁辐射是由于交变的电场和磁场而产生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产生的辐射。由于这类辐射的能量较低,无法引起周围物质电离。严格来讲所有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但真正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是一些大功率的通讯设备,如雷达、电视和广播发射装置,工业用微波加热器,射频感应和介质加热设备,高压输变电装置。由于辐射的本质不同,因此它作用于人体的机理也不同于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有近区场和远区场之分,它是按一个波长的距离来划分的。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远大于远区场,因此是监测和防护的重点。电磁辐射可能会引起乏力、牙龈出血、脱发、性欲降低、皮肤红斑、白细胞数降低等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增加癌症的发病率,甚至导致死亡

6、。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小于电离辐射,但其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对它们的防护是十分必要的。4车辆尾气矿田挖掘产生的煤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车辆会排放一定量的车辆尾气。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尾气产生的NOx会对运输人员或者处在运输线路上的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及危害。5其他危害因素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主要为主控室的视屏作业、工作面照度不足、高温、井下潮湿低温、井下天然电离辐射等。(1)有毒有害物质爆破是矿山生产的主要作业之一。当炸药爆炸时除产生水蒸气和氮外,还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统称为炮烟。一氧化碳可造成急、慢性中毒;二氧化碳能造成

7、缺氧窒息;氮氧化物能造成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这些危害因素会直接危害矿工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爆破后人员不能立即进入工作面。(2)高温、高压露天作业场地,夏季经常会有高气温、强光辐射的不良气候条件。露天采场高温的主要来源有:太阳辐射热和设备的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作业, 高温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可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劳动者的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劳动者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血液浓缩、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这样就增加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

8、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还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内能力降低,有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故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应注意防止高温对人体带来的危害。露天高温作业的工人应穿戴防紫外线辐射和防热的白色工作服(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挖掘机司机室、自卸车驾驶室、工人休息宿舍应配备空调等降温设施。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其功能是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或有机载体,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热油等。锅炉压力容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锅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三类。由于安全保护装置失效或承压

9、元件的失效,使锅炉压力容器中的工作介质失效,从而导致灼烫、锅炉爆炸事故的发生。空气压缩机及其压力管道,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在内部介质压力下泄漏、破裂,发生物理爆炸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二、防护标准1综合防尘在露天矿山生产中,以采场和运输系统、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的矿尘量为最多,设计采取把污染源(如采掘场、排土场)布置在行政福利区及工业广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采区微差松动爆破技术、尽量减少炸药单耗和一次爆破量抑制粉尘;对于大型设备的采掘、运输、排土作业及道路运输时产生的粉尘,采用洒水车洒水等措施进行抑尘;排土阶段的扬尘治理,一是适当洒水,二是当排土场达到服务年限后,及时绿化;地面生产系统采取防尘措施

10、,储煤场四周设置洒水喷头抑尘;煤的运输加罩封闭或在密闭的走廊内,阻挡煤尘的扩散;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治粉尘危害。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煤尘的地方主要有:(1)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如带式输送机给煤点处。(2)机头卸煤点:如带式输送机机头卸料处。(3)带式输送机走廊:如带式输送机走廊。(4)装车点处。地面生产系统针对上述尘源进行防尘处理,主要设置喷雾洒水装置,以减少煤尘。(1)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处:对给料设备,采用密闭钢板溜槽进行连接;在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处,采用导料槽前后加挡帘措施。(2)机头卸料点处:在机头溜槽上加挡帘,溜槽连接要严密;并设洒水点进行降尘。(3)带式输送机走廊:沿带式输送机运输的方向,设洒水点

11、进行降尘并设有沿线拉绳开关。(4)装车点处:在装车点处设洒水点进行降尘。上述防尘措施,在设计及施工中均可实现,不再新增除尘设备。2噪声防护选用低噪声设备,根据声源特征分别采取消声、吸声、隔声及减振等措施,对难以采取控制措施的偶发性噪声源,拟从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着手,使其尽量远离生活区等噪声敏感点。采取这些措施后矿界及生产企业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选用低噪声设备能从根本上降低噪声。(2)采用隔离、远距离控制等措施,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3)水泵间等内采用隔声控制室,在操作室内贴敷微孔装饰吸声板,以吸收和减弱

12、反射声响,这样可降低噪声值2530 dB(A)。(4)振动筛、破碎机等较大设备采用隔声屏和墙面吸声结构控制噪声,预计可降噪1015 dB(A),对电动机、减速器、皮带机头等较小设备采用隔声罩,降噪量可达2025 dB(A),对噪声较大的溜槽采用表面敷设阻尼结构的方法,可降噪710 dB(A)。(5)对操作人员常时间接触的高噪厂房采用吸声处理的方法,预计可降噪510 dB(A),对采取以上方法仍较难达标的地点,设置隔声值班室,可隔声2025dB(A)。(6) 具有生产性噪声的车间尽可能远离其他非噪声作业车间、行政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与工业场地分开布置,可避免各种设备噪声及汽车的交通噪声的干扰。运输

13、道路限鸣限速。(7)采掘过程要合理安排起爆时间,夜间严禁起爆。(8)对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钻机、挖掘机等,采取基础防震,安装隔震器和隔震垫。控制噪声管理措施主要有:(1)加强听力保护教育,使每个员工知道身处的作业场所噪声情况及危害,培训并督促其正确佩戴护听器。(2)为劳动者提供声衰性能良好的护听器,对暴露大于或等于85dB作业场所的职工提供适合本人使用的护听器,确保其实际接受的等效声级在85dB以下。(3)合理安排工序,减少劳动者在噪声声级超标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时间。3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目前,矿田范围内尚未发现放射性元素,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要加强放射性元素的检测工作,如果发现放射性元素,应及时

14、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露天开采时如果发现放射性物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妥善处理,同时在作业时必须加强防护。并遵循下列标准要求:地面设备应满足GB/T17626.2-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系统应满足GB/T17626.3-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系统应满足GB/T17626.4-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系统应满足GB/T17626.5-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抗扰度要求。露天矿预防辐射的原则是间隔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个人防护。(1)间隔防护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

15、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2)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放射源附近应安置醒目标志,避免非作业人员靠近放射源。 (3)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4)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人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4车辆尾气控制车辆尾气的措施主要有:(1)使用高品质柴油,柴油机的性质对柴油机的排放产生的尾气有很大影响,所以使用高品质柴油能控制尾气的排放。(2)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运输时间,防止扎堆运输。分批次有班次的运输可以减少尾气排放的密度从而减轻对运输人员的影响。(3)在运输高分期运输车辆难免增加,可适当给运输人员佩戴口罩等防护面具已减轻尾气排放对人造成的呼吸道影响。5、其他危害因素(1)拟采取的防寒措施工业场地内需采暖的各工业及生产系统建筑物和所有行政公共建筑物采暖热媒为95/70低温热水,热媒由锅炉房换热站提供,换热站一次热媒由锅炉房供给蒸汽;井筒防冻、洗浴热水等热媒为0.4MPa的饱和蒸汽,热媒由锅炉房供给蒸汽。采暖散热器采用耐高压的内腔无沙型铸铁散热器或光面管散热器,散热器工作压力0.6MPa。(2)拟采取的防湿措施带式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