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5887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地区)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讲练 第6单元 生物与环境 11 种群与群落课件(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目 录,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网络构建】,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1高考中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学生可通过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正确区分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利用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2考题中常结合食物链和食物网,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与计算是重点。要求学生能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能利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

2、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内容,高考考查中一般较简单。对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要求能正确区分其类型、特点、演替的趋势等。,【考情分析】,返回目录,教师知识必备,3学生在复习本单元的内容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4高考中还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考情分析】,返回目录,近年高考分析,返回目录,近年高考分析,(续表),返回目录,近年高考分析,(续表),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真题聚焦拓展,核心考点整合,知能

3、矫正提升,返回目录,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群落的结构特征()。 4.群落的演替()。,考纲要求,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014江苏卷5A B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2014浙江卷4D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2014福建卷3C D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014海南卷9D,返回目录,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A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项正确。自然条件下

4、,冬季植食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B项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项错误。池塘中,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D项错误。,返回目录,真题聚焦拓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22014新课标全国卷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A 解析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

5、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项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拓展】增加选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E对于青蛙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F青蛙和稻飞虱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维持它们数量的相对稳定 G水稻一定是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其种群数量决定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数量 H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只有气候、食物、传染病,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F 解析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时,对青蛙的成体应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幼体蝌蚪应采用样方法,E项错误。青蛙与稻飞虱之间是捕

6、食关系,这种捕食关系可维持它们数量的相对稳定,F项正确。水稻是稻田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其种群数量决定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数量,G项错误。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传染病和天敌等,H项错误。,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32015全国卷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

7、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 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幼

8、年(92187121400)成年(706962637264400)老年(554239264400)111,故可以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4 2015全国卷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9、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1)2.2头km2 2头km 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大于,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1)种群密度

10、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所以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头/250 km 2 2.2头km 2 。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此时种群密度为500头/250 km 2 2头km 2 。(2)丙种动物数量增加会更多地捕食乙种动物,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甲种植物作为乙种动物的食物,其种群数量会增加。(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所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拓展】根据原题干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生物群落 B丙种动物的个体体积一定大

11、于乙种动物 C不管外界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乙种群的K值总为1000头 D能量不能由甲种植物直接流入丙种动物,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答案 D 解析生物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该区域内除甲、乙、丙三种生物外还有其他生物,因此甲、乙、丙三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捕食者的个体体积不一定大于被捕食者,如狼捕食牛、羊等,B项错误。种群的K值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C项错误。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由于丙种动物不捕食甲种植物,因此能量不能由甲种植物直接流入丙种动物,D项正确。,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备考指津】 种群和群落的知识在高

12、考中出现频率较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种群密度及其调查、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内容上,命题形式主要为选择题或综合性的非选择题。,返回目录,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真题聚焦拓展,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考例探究 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图T111,(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抽样检测法等。 (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

13、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例1 图T112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能完全反映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图T112,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答案 B 解析种群密度不能完全反映的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B项错误。,考向2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

14、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例2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图(1)(2)(3)中的b点、c点、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答案 D 解析 解析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

15、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曲线图中的种群个体数量最终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项正确。,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的点(a点)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e点)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项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项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点、d点、f点,D项错误。,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方法技巧 用曲线图表示K值的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图T114,返回目录,核心考点整合,专题十一 种群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