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5745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1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4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件编辑说明,本课件是用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30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31讲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答题模板6 流域综合治理对策、措施型,第十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互动探

2、究,基础自主梳理,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_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和_。,返回目录,基础自主梳理,土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图281,返回目录,基础自主梳理,1西北地区的范围 (1)从地形区看: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A_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B_高原、C_、D

3、_盆地和E_盆地等。 (2)从行政区划上看: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从气候上看: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昆仑,内蒙古,河西走廊,塔里木,准噶尔,400,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远,较近,相间分布,干旱,极端干旱,半干旱,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1)_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_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

4、3)_日数多,且集中在_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地表水,植被,大风,冬春干旱,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_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_、_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_、_、_、不合理的灌溉。,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_资源。 2利用_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

5、解决农牧区的_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基础自主梳理,返回目录,水,生物,能源,探究点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核 心 突 破 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

6、回目录,(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若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命 题 探 究 命题点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282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

7、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图342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

8、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解析 第(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河流带来泥沙、河湖底部裸露两个角度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输沙量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第(2)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

9、是分析该湖泊东北部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可以从地形、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风沙的危害主要从风力沉积作用和风沙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其对铁路及车辆安全的影响。第(4)题,防治风沙的危害主要从固沙、设立保护装置阻止风沙入侵两个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探究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 核 心 突 破,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

10、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命 题 探 究 命题点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2015山东卷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83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图283,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

11、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解析 (1)C (2)D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对区域的影响。“生态裂谷”的出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裂谷”的出现会引起当地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由于沙漠地区工农业生产活动多集中在绿洲地区,且绿洲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附近的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地下水流向绿洲地区,形成“生态裂谷”。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荒漠区水资源短缺,因此不适合植树造林;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不适合发展灌溉农业;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符

12、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促进绿洲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探究点三 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答题要领 核 心 突 破 1.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防治,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

13、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命 题 探 究 命题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32015上海卷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墚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图284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

14、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图形解码,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墚,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黄土墚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

15、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墚、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图甲为黄土塬,图乙为黄土墚,图丙为黄土峁。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可以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墚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考点互动探究,第28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返回目录,第(2)题,黄土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