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92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经 济 地 理 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

2、报很高的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越大,说明交通网络越发达。 =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表示交通网连结度) 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Ai i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 (Dij 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D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比较的是不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

3、的地域综合体。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P406.能源的分类: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8、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9、交通运输生产的特点:产品非物质性(用人.公里或吨.公里表示);非实体性(脱离运输就不存在);产品的同一性。简答题:1、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圈层分化的形成机制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作业的

4、空间和活动场所,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作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如大规模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生产工艺和制造工程连续化的钢铁、石油冶炼、车辆制造等要求地势平坦、面积大且承压力强的土地,在市中心难以满足这种条件,再加上市中心地价昂贵,使它们布局在郊外地区;而城市区位型工业,如服装业、出版业、印刷工业等,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益高,且因为只有在距市中心较近的区域才可能获取收益,所以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正是在城市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而出现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2、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影响机制 耗能产业活动,要求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5、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3)耗能产业要加强能源利用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能源结构:能耗结构包括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生产与消费的各类能源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与联系性。能源结构趋势:木炭煤炭石油能源多元化可再生能源1、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能源供应影响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也是一个区域进一涉吸引投资的必备条件。2、产品耗能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高耗能产品生产企业,如电解铝、电冶金等,能源成本在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大,企业区位选择必须考虑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区差异。3、企业的能源利用

6、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3、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费用在总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 (1) 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源)

7、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而言,人口密集地区或都市有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因此大城市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或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2) 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现代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任何国家与地区而言,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合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区域。1980s以来,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因此,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8、(3) 劳动力成本(工资)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劳动力成本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则较大 )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区位的影响,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中进行了详尽论述,即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 劳动指向。 (4) 劳动力移动1、动因:劳动力成本(工资)的空间差异。2、目的:寻求更高的报酬。3、流向: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4、移出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5、移入地:经济得到较快发

9、展的地区,如1950s中期1970s初期的日本东京大都市圈;1970s的美国“阳光地带”,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珠三角地区。(5)劳动力结构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结构包括性别结构、民族结构、年龄结构等。1)、不同产业对男女劳动力的需求不同。如采矿业、建筑业、重工业等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大,而纺织、食品、商业饮食业等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大。2)、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劳动技能素养。如蒙古人善牧、朝鲜族善种植水稻等。企业的区位选择,充分考虑各地不同文化背景,有利于的占领当地市场、获得原材料,并使当地劳动力的特殊技能得到充分发挥。区域环境因子: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

10、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从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市场竞争环境四个方面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A、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直接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有一定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与类型而不同。(2)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直接影响: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集聚)经济(同类型集聚与不同类型集聚)。(3)对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影响: 全国中心具有多种职能; 一般中心则只有少数几种常用职能。B、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一般

11、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价格竞争即通过低成本实现; 非价格竞争即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实现。(2)企业区位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3)企业区位趋向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信息通达的区域。市场条件不同,企业的市场扩张战略不同:第一,卖方市场(产品供小于需求,产品价格较高,利润丰厚)条件下,企业通常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扩大对市场的占领。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拉动及利益的驱使,引起社会资本向某产业部门流动,生产企业增多,竞争逐渐加剧,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第二,在买市场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利润下降),竞争加剧,要求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推动

12、优质企业的形成;第三,非价格竞争战略也是企业市场扩张的途径之一。非价格竞争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产品创新竞争、名牌商标竞争、产品包装竞争、销售服务竞争、促销宣传竞争等等。C、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需求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2)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市场特性指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D、其他市场条件: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秩序和管理 、市场意识 。5、交

13、通运输成本对经济区位的影响:A、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胡佛,1948)(1)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即为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2)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B、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1)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2)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C、运费的定价制度(1)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2)城市交通常用区段定价制;长途运输采用距离递减定价制六、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1、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图26(b))2、区段定价经济活动在各运

14、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图26(c))3、从运费角度来看,中间转运点经常是的最佳区位(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图26(d))4、目前,港口与铁路枢纽为原材料工业布局首选地(临港工业);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在图26(c)中,就a而言,距离增加一倍,则运费增加一倍,一般现实中不采用这种定价制度;b是目前很多交通部门采用的定价制度,区段内运价相同,我们经常乘坐的城市公共汽车或地铁基本上是

15、采取这种定价方式,经济活动在各运价区段的端点最为有利;c为许多卡车、铁路、船舶、航空交通采用的定价制度。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则是有利的(图26(b)。在现实中,交通方式在途中变化的情形经常存在,在中转站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转站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图26(d)。由于运费是产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为追求低成本优势,那些交通便利,尤其是铁路交通枢纽,港口对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传统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重型机械制造工业等大多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V。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概念:1.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其值越大,则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其值越小则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或者说,劳动系数越高,企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2. 原料指数与区位重量:前者=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后者为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