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53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26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 第六专题 长安晚秋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安晚秋 赵嘏,走进作者,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应进士试未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追求功名。会昌四年方登进士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与诗人杜牧友善,其长安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尤为杜牧所激赏,称其为“赵倚楼”。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掌握诗人景物描写的方法。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寒意, 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 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 篱边

2、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 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作者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感伤的感情基调。,1.诗人写长安晚秋之景抓住了哪些意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秋天拂晓,漂浮云雾,高耸宫殿, 几点残星,横塞群雁,悠然长笛, 倚楼人, 静开紫菊,凋零红莲。,2.诗人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写景有什么特色?),点面结合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

3、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远近结合。 视听,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营造了秋夜将晓时分冷清、凄凉、孤寂的意境,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 手法:用典。诗人由于落榜寄居长安,想到西晋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和楚国的伶官钟仪一样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以长安晚秋为主,结合前面所学旅夜书怀枫桥

4、夜泊,探究羁旅诗的特点。,提示:探究角度: 如何判断?(找关键词) 常见意象 常见情感 常见手法 (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探究),关键词:泊,宿,次,孤,归,暮,空,独,故园等;除夕,人日(正月初七),上元节(元宵节),清明,中秋,中元节(七月十五),冬至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常见意象:月,雁,驿站,候馆,客舍,旅舍,逆旅,舟,沙鸥,寒蝉,杜鹃,鹧鸪,猿猴,落花(红),落叶,夕阳等,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这些情感经常交叉出现,常抒情感: 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独居他乡,思乡思亲 如:孟郊的游子吟 思国都思君 郁郁不得志,内心孤独凄凉;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官宦) 如:杜甫的登高 厌恶战争(戍卒)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 向往安定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