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知识讲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37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知识讲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

2、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

3、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字词汇总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 砉然向然 / 因其固然 /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 无非

4、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重点语句倒装句技经肯綮之

5、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内容分析理解主旨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

6、到人之养生的目的。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

7、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

8、劈斫砍剁之声。“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

9、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

10、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而“优秀的庖”则“游刃有余”。“游刃有余”

11、,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大郤”“大窾”。这种空间,只属于“目无全牛”者,只属于懂得了“道”的人。所谓的“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律。懂得“道”的人,是用不着和“困难”面对面的,他会在“困难”和“困难”之间找到缝隙,他会绕道“困难”的一边,从旁超越它,继续赶自己的路。如此“游刃”,必定“有余”,也就必定轻松如意。庄子所谓的“游刃有余”,和“经验”有关,但又“无关”。其“有关”,在于一个优秀的庖丁需

12、要在实践经验中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其后,就和“经验”“无关”了。一个“目无全牛”的庖丁,他的眼里掌握了牛的各个生理构造,哪里是“骨头”,哪里是“经络”。然后,他要在这些骨肉之间找到“大窾”找到“大郤”,于是,便能“游刃有余”。也就是说,一个人了解了事物的内部规律之后,剩下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寻找到各种“有”之间的那个“无”,然后在“无”处下工夫,便是所谓“游刃有余”。知识迁移文言文阅读 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3、。1.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参考答案1A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14、例如,文言标志性词语“者”“若”“之”;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父兄”。句意: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2(1)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2)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遗恨。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

15、有:训、游、药石、后悔。拓展阅读庄子的意义庄子外篇天地里写了这样一则故事: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在这则庄子借菜农之口反对用机械灌溉以节省人力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庄子的初衷:反对机械对人的异化,勿使心为形役、人为物役,勿使人心陷入尔虞我诈、处心积虑的“机巧”之事与“机巧”之心,要求人保持纯真的本性。当然,庄子反对技术的进步并不单纯针对人心的异化,还有对人力的开采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担忧,所以他还在庄子胠箧里说: “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