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30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国家》集体备课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导学案课题:天下国家 主备人:李艳丽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知识积累:.给加点字注音:共( ) 佾( ) 阙( )如 错( ) 圃( ) 稼( )穑( ) 襁( )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7)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8)草上之风,必偃。” (9)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10)“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1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

2、如也。 (1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请学为圃 (14)夫何为哉? 二、课文探究导引:.概括每则的主要内容:(请写在自己的书上)自我思考、探究: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三、自我拓展、发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评价等。四、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列出来。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巩固案课题:天下国家 主备人:李艳丽审核人: 王善明 使用时间: 一、基础过关检查: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缺的句子(名句填空):(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自古皆有死, 。 ,草上之风.名不正 ,言不顺 ,事不成

3、则礼乐不兴, (6),刑罚不中, 。(7)其身正, ;其身不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7)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教案课时编号: 课题:天下国家 第一课时主备人:李艳丽 审核人: 王善明 备课时间:2012年9月 使用

4、时间: 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重点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学法指导诵读、质疑、合作讨论教 学 过 程个人复备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5、七专题天下国家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疏通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2、翻译课文。3、文本研读:1则【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2则【评析】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

6、干活。3则【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4则【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5则【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

7、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6则【评析】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7则【评析】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8则【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

8、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9则【评析】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10则【评析】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

9、、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12则【评析】“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4、理解内容 (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这段话代

10、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