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29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专升本《季氏将伐颛臾》习题(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课后练习一单选题 1.论语在体裁上属于( ) A论辩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纪事本末体2春秋的修订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刘向3.论语一书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C孟子 D孟子及其弟子4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 )。 A颛臾 B鲁国 C齐国 D.宋国5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战国策6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历史材料 B现实事例 C名人名言 D.科学公

2、理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仁政和王道 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 D.无为而无不为8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 ) A.为子孙忧 B维护鲁国的利益 C.夺取鲁国的大权 D.进行领土扩张9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 A.论语季氏 B.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 D.谏逐客书10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两者论证的方法不同在于( ) 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 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 D.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例证法1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句中的“见”字意思是(

3、) A.看见 B.谒见 C.会见 D.被召见12下列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 ) A汉书 B战国策 C.左传 D.论语1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B呼告 C宾语前置 D提问二、填空题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_。 2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他提倡_、_。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3.季氏将伐颛臾出自 ,这是一篇 散文。 4不患寡而患不均, 。 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词语解释题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无乃尔是过与?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6君子疾夫舍曰“欲

4、之”而必为之辞。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8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9既来之,则安之。10谋动干戈于邦内 四、判断题1被称为先秦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是孔子编纂的( )2季氏将伐颛臾所阐述的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 )3“求!无乃尔是过与?”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呼告(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是从孔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 )5季氏将伐颛臾的文体是传记文( )6.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7.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在教学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五、分析题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

5、过矣,虎兕出于柙,屯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孔子这段话驳斥的是什么观点? (2)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概括“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段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本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3)孔子为何说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3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6、何以伐为?(1)此段的大意是什么?可分几个层次?(2)本段有哪些修辞手法? (3)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具体理由是什么?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B 3.B 4.B 5.A 6.C 7.B 8.D 9.A 10.C 11.B 12.D 13.B二、填空题1论语2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3.论语记言4不患贫而患不安 5.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三、词语解释1事:指战事。2过:责备。3社:土神,稷:谷神; 社稷:指代国家。4陈:陈列,施展;就:居,担任。5相: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辅佐的人。6疾:痛恨,厌恶。7来:使来。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9安:使安定下来。10谋:策划

7、;干:盾;戈:矛;干戈:指代战争;四、判断题1. 2. 3. 4. 5. 6. 7.五、分析题1(1)驳斥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2)演绎法、类比法。 (3)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被毁灭,好比龟甲、玉石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管人。虎咒出笼伤人,龟玉被毁坏,冉有、季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1)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破中有立。 (3)因为季氏伐颛臾,违反了最根本的治国原则,这样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危害,到时候自取灭亡。3(1)孔子揭露了季氏攻伐颛臾的事实,表明了反对攻伐的立场。可分为三个层次。 (2)本段的修辞手法有反诘,呼告。 (3)具体理由有三条:一是颛臾有在鲁国素有名正言顺的历史政治地位,受到先王礼遇;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在鲁国境内,没有对鲁国构成威胁;三是颛臾是鲁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支持,不能随意攻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