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14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府谷中学高二语文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授课对象高二( )( )课 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掌握十则的含义,并领会孔子“义”的思想。讲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孔子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思考这种价值取向的现代价值。重 点1、文言字词句式积累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难 点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教学方法1 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

2、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

3、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爱因斯坦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2、 展示评价自主学习案完成情况。3、 疏通文意。【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

4、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

5、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

6、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7、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

8、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思考第四则: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明确:富是财产多,贵是地位高,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贫是财物缺少,贱是地位低下,这些都是人们厌恶的东西;可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人格高尚的人宁可不去摆脱它。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4、 作业 翻译并背诵3、4则。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内容:2、 疏通文意:【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

9、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

10、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

11、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

12、义为盗。”阳货【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

13、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3、 合作探究: “义”“利”之辩,一直是后世儒生的一个重要话题。那么,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是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呢?1.孔子反对追求富贵吗?他如何看

14、待贫贱富贵?。 明确: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非完全不言利,也并不鄙视富贵,更没有将“义”“利”完全对立。他懂得追求富足的生活是人无法回避的欲望,只要合乎“义”,而能够得到“富”,即便是做卑微的差役也是可以的,他反对的是为了富贵与利而不惜损害道义。这些话语不仅无损孔子的伟大,反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人格的宝贵。2、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试结合文章回答。明确: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分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义勇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不义而富且贵,损人利己,见义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四、典题检测:见导学案。五、巩固提升:见导学案。教学反思: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