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044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桃花源记 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9、桃花源记 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9、桃花源记 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9、桃花源记 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9、桃花源记 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桃花源记 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桃花源记 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崇阳县众望初中 语文学科导学提纲 2018年3月6日 编制人:李成华 课时:3课时(总第9-11课时) 审核:课题:9.桃花源记班级: 八( )班 姓名:_ 小组:_ 评价: _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1、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2、古今异义的现象。【导学流程】1、新课导入 2、基础知识 3、整体感知一、新课导入二、基础知识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2、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作品介绍: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

3、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2、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垂髫( ) 怡然( ) 便要还家( ) 间隔( ) 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问津( ) 此中人语云( ) 3、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

4、子内的朗读停顿。如: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4、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缘: 芳: 落英: 缤纷: 异: 穷: 复: 仿佛: 才: 平旷: 俨然: 属:阡陌: 悉、咸: 黄发垂髫: 怡然: 乃: 具: 问讯: 叹惋: 延: 语(y): 扶向: 及:诣: 遣: 欣然: 规:5、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鲜美: ,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交通: ,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邮电信息业的总称妻子: , 妻子和儿女 男人的配偶绝境: ,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间隔:

5、, 与外界隔绝 隔开,隔断无论: , 更不用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不足: , 不够 不值得缘: , 沿着 缘分6、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 , 。 7、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动诧异)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完)未果(名词活用为动词,实现)二、整体感知1、结合课本注释,翻译课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

6、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

7、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8、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2、向小组成员复述课文故事,然后理顺故事的脉络。发现桃花源( )( )( )(寻找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时间顺序 渔人的行踪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请指出来,并写出它们的意思。(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

9、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5)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的样子第二、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重难点】 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导学流程】1、逐段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问题。2、再读全文,探讨文章主旨。【合作探究】 1、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10、。(3)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自然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美景: 其中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

11、景。3、读第三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12、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4、读第四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2)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读最后一段,思考讨论:(1)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有这位真实的历

13、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2)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寻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6、再读全文,思考讨论:(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7、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