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3521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学年高中政治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练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2课时,他们能拉多重?,想一想他们能挑多重?,1、什么使人的运输能力有了这么大的提高?,运输工具,2、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靠的是什么?,靠创新(科技),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3、在运输工具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劳动者发生了什么 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创新,影响,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三要素,探究一: 纳米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是把普

2、通物质变成纳米级的颗粒后形成的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如五颜六色的金属,包括黄金和白金,如果被切割成纳米微粒后,就成了“黑金”,可以吸收可见光,是制造隐形飞机的最好材料。玻璃透明度好但份量重,用纳米改进它,使它变轻,使这种材料不仅有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反射各种紫外线、红外线。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带来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问题情境:分析上述材料,思考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探究一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他在中国的南海边

3、写下了怎样的诗篇?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春天的故事,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我国现代在理论、制度上的创新事例。,一国两制、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提出,说一说,探究二: 问题情境:深圳的昨天和今天 问题探究:深圳几十年以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探究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

4、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有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千手观音是取材于佛教造型的舞蹈作品,是善的化身,是福的象征,和谐与爱是千手观音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好在她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5、和强大的精神激励,同时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舞蹈号称“艺术之母”,千手观音却让舞蹈界为之震撼,因为她能让观众感受到美及美的升华;她是“最美的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永结同心的灵魂,不屈的灵魂。,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从小洋房到摩天大厦;从无声黑白电影到彩色立体声电影,再到高清数字电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唯物论依据: (1)创新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体现

6、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依据: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不断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 (2)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认识论依据: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无止境。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好和永恒的使命。,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1.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 创新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7、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认识论依据: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无止境。,2.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怎样树立创新意识?,(1)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要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

8、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关于“创新”认识上的几个误区,第一、认为“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理解:是一种辩证的否定。,第二、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理解:创新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的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新出现的事物并不都是新事物。,第三、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理解:要推动事物的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事物发展的一个主观条件。,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1)唯物辩证法,(2)形

9、而上学,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第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 第三,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而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第四,防止孤立、绝对静止、片面的倾向,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哲学上思考,我国青少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作用:,(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各个

10、方面产生影响,(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1)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经济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小结:,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综合探究:,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

11、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 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综合探究,1、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 ) 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 B. C. D.,2、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A,A,、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 ) 、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深入群众、贴近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