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633397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Word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检测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读漫画祸从口出,完成第12题。1.此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过度垦荒,水土流失B.过度放牧,草场退化C.森林砍伐,全球变暖D.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2.下列利于缓解该环境问题的措施有()生态移民退田还湖扩大灌溉禁樵禁采A.B.C.D.答案:1.D2.D解析:第1题,通过漫画可知,远处是沙漠或者荒漠,近处有一个树桩吐出“沙尘暴”三个字,因此反映的问题是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故选D项。第2题,生态移民和禁樵禁采有利于保护植被,减轻荒漠化。退田还湖可以减小洪涝灾害的发生,扩大灌溉面积会导致土

2、壤盐渍化加重。故选D项。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向污染宣战”的主攻方向,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的防治力度,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据此完成第34题。中国主题宣传海报3.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宣传海报的提出,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A.发展的观念B.环境的观念C.公平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4.下列有关主题宣传海报的说法,正确的是()A.主题宣传海报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B.公布主题宣传海报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C.主题宣传海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准则D.主题宣传海报起到了重要的警戒作用

3、答案:3.B4.A解析:第3题,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宣传海报的“向污染宣战”,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环境的观念。第4题,主题宣传海报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并不具备警戒作用。目前我国一般用污染系数(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来定量反映风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下图为我国M城市多年污染系数和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据图完成第56题。5.据图判断,关于该城市的污染系数描述正确的是()A.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B.平均风速与污染系数成正比C.污染系数越大的方向风向频率必定越大D.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6.为此该城市采取的可行措施是()A.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B.关

4、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C.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北部D.污染物改为夜间排放答案:5.D6.A解析:第5题,依图可看出M市多年污染系数分布,北方最大,东方较大,西南偏西方向最小,故D项对;依材料可知污染系数与平均风速成反比,故B项错;东南方没有东方的污染系数大,但东南方向的风频却比正东方向的风频大,故C项错。第6题,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故选A项。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第78题。7.图中反映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B.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C.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不同发展阶段,经

5、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8.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A.阶段B.阶段C.阶段D.阶段答案:7.D8.B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第8题,阶段是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使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超过自然环境容量的阶段。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完成第910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1985年19%333千米2520毫米38 1995年10%478千米2450毫米42 1985年10千克/米3205千克1.025亿千克1995年35千克/米3135千克0.975亿千克9.上述资料可直接表明,该地区()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

6、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变,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10.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是()A.沙尘暴B.物种锐减或灭绝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灾害D.土地肥力上升答案:9.B10.C解析:第9题,根据该地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耕地面积增加很快以及河流含沙量增大等信息可推测出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是通过毁林得到的,说明当地毁林开荒现象严重。第10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河,使河湖淤积,降低行洪蓄洪能力,会加剧洪涝灾害。读云南省某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由图可知,甲、乙两工业部门分别是()A.建材公司水电厂B.建筑公司天然气公司C.建材公司煤电厂D.建筑公

7、司水电厂12.下列符合该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A.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缩短了产业链B.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完全没有污染C.减小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的排放量D.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无毒化原则答案:11.C12.C解析:第11题,根据甲的上下环节分析,应为建材公司或建筑公司;乙提供电力,且产生粉煤灰,故乙应为煤电厂。第12题,该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污染;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化、资源化。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2分)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2013年6月20日,国际商报报

8、道,甘肃是我国能源、矿产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开发,主要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成了不可能走下去的路子。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的旧“两高一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转变,是甘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甘肃“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图甲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示意图图乙陇东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意图(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7分)(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哪些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9、(8分)(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7分)答案:(1)风能、太阳能。(4分)清洁、无污染、可再生。(3分)(2)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4分)合理控制产业规模,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流域内合理规划用水。(4分)(3)废渣、矿渣、电石渣、盐渣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3分)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分)解析:第(1)题,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能、太阳能资

10、源丰富;这些资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第(2)题,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需引水灌溉。如果灌溉不合理易造成土壤盐渍化;该地区气候干旱,如果过度发展种植业会造成土地荒漠化。所以要控制产业规模,合理利用水资源。第(3)题,结合图乙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14.(30分)陕西省某县一中学的同学关注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他们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下图为该地农业发展模式图。材料二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家庭都用煤炭取暖、做饭。但上图所示地区农村的人家不必拉煤,一头猪、一个发酵池、一根输气管和一台发电机就可以供应一个五口之家生活用能,甚至还能把多余的卖掉赚钱。材料

11、三下图为19802011年该地农业变化情况示意图。(1)由材料一可知,该地农业符合哪种农业发展模式?(4分)(2)该农业发展模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影响?(10分)(3)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发展哪些生产部门?(4分)(4)我国是农业大国,试评价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12分)答案:(1)生态农业。(4分)(2)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发展,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污染,改变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10分)(3)农产品加工业(饲料加工厂、食品加工厂)。(4分)(4)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而且农村地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在的市场。(12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可知,整个环节中没有废弃物的排放环节,符合生态农业的模式。第(2)题,种植业、养殖业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降低了污染,保持了土壤肥力。第(3)题,应立足当地实际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如延长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多种经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第(4)题,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可从气候、资源、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