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3206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重点难点,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难点 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

2、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柳河东集。,1课文题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

3、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4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这首词是古代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

4、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该词写于宋神宗宗宁九年(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离京“游宦”已有五年,政治上的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紊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作了这首词。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散曲的曲调名。“潼关”,关名,在陕西省潼关县,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调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中旱灾,赴任途中写的。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1教师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

5、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4重要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

6、水格外清澈。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来往轻快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水潭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长蛇爬行那样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坐在水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抱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孤寂,暮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

7、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很快。 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0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随着作者来

8、到了小石潭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呢?贬谪于此的作者,面对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课文。,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9、 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的写法,3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类似特写镜头的写法。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逼真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

10、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5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怡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 8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这种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

12、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

13、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1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

14、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14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

15、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 如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2自

16、然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态写活了。,1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为何让人有低沉之感? 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被贬永州之后,他的忧愤之情更难以排遣,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合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