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2731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

2、、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_。 (2)工业:实行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余粮收集制,国有化,4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影响 (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细节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在战争时期发挥作用,战争结束后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

3、志: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3内容 (1)农业方面: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_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粮食税,租让,商品,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细节点拨】 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

4、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5影响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成立:_年,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 (2)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1922,2社会主义工业化 (1)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特点:优先发展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5、济体制建立 (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_,排斥市场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重工业,计划经济,4农业集体化运动 (1)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5特点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市场经济,重工业,苏联解体,【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

6、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玉米,3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 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模式,经济手段,3结果 苏联的军事实

7、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_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工业。,1975,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_年,戈尔巴乔夫执政。,1985,2主要内容 (1)承认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

8、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市场,【归纳小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题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

9、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内涵:“战时”说明此政策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史料一 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

10、了历史的分析”。,主题2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史料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史料二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

11、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主题3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史料 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题4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从内容上看是对立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

12、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从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看,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范例。对比如下:,主题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特点: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2)成就: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斯大林模式”,

13、主题1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教训及评价,(3)教训: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评价: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

14、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史料 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 1 500 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主题2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史料 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千米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

15、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主题3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史论 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脱离了具体的国情。 史料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1 赫鲁晓夫改革的启迪,史论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而道远。 史料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16、主题2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论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我们不能把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改革缺乏理论指导,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目标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主题3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料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主题4 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的根源,例1 (2013广东高考)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