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2266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必修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 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成因,-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 (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表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

2、练,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2)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四、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

3、积作用。 (2)形成条件,(3)喀斯特地貌: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7-,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8-,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9-,知识梳

4、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框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0-,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4全国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B)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C)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11-,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推理分析: 1.信息提

5、取 (1)题干信息:“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小;耐寒和喜暖的动物的共同家园说明适合该地生存的生物及该地的环境特征。 (2)图表信息:,.迁移应用 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第(2)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分布喜暖的动物,企鹅的到来主要与该岛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12-,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温度带界线和日平均气温稳定10 日数(圆点)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3题。,-13-,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

6、练,1.图示区域温度带界线发生变化的地理背景是( ) A.气候趋于干旱 B.气候趋于湿润 C.全球气候变暖 D.全球气温下降 2.图示区域西部温度带界线变化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3.根据温度及温度带界线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柑橘 B.两地气温差异增大 C.地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 D.地的结冰期逐年缩短,答案,解析,-1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图解要点,典题试做,题组训练,4.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 A.B.C.D.,答案,解析,-

7、15-,一、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文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16-,-17-,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的方法 关键要把握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日本河流所具有的“短急”特征,就与日本为海岛国家、土地狭小有关,加之多山地,水流速度较快;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沛,导致日本河流水量大、流速较快、水能丰富的特点。 又如:破坏森林与造林绿化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18-,再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

8、内陆,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19-,对应训练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解析,-20-,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

9、完成第23题。,2.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解析,-21-,读图,完成第46题。,4.图中若甲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 5.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6.图

10、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将太阳能转化为物理能 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 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B.C.D.,答案,解析,-22-,(2016北京东城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9题。,7.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B.C.D. 8.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9.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答案,解析,-23-,10.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

11、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答案: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24-,(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答案: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25-,(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分析,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