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0991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河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B. 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指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万物的生长也有自己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2、,道法自然”中的“法”指“以为法”,所以也是指规律、规则;“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中的“常”是指规则;所以上述三个人物的主张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和韩非子主张比较2.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A.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C.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体现的是民本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A、B、

3、D三项都属于民本主义思想,故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强调要顺应天命,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3.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为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思想伴随封建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开始兴起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著作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鞭挞封建礼

4、教的文学作品,同时还是出现了介绍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故正确;市民文学兴起,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维护“大一统”的需要C. 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

5、“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方”,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5.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称赞“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A. 解决了推进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B. 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C. 总结

6、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D.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束缚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难以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当时改革思想顾虑,推进我国改革进入新时期,故A正确;B是中共十四大;C是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D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6.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 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C. 礼法并重D. 法治为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体现了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的仁政思想,故B项

7、正确;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礼法并施,故C项排除;D项是法家思想,排除。【点睛】关键信息: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7.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结合所学,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引申为“仁政”,故B正确;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与“仁政”不符,排除A;法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法治”,与“仁政”不符,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但是没有提出“仁政”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

8、题的关键信息是“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8.下列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触及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B. 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倾向C. 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D. 儒家传统思想没有合理成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儒家思想有合理的成分,比如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打倒孔家店”是指批判儒家思想,因为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绝对否定,以期彻底扫除旧制度,结果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9.家乡情

9、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A.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B.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C.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D.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答案】A【解析】根据“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表明歌曲体现了儒家重视“德义”“礼让”“包容”“和谐”的思想,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

10、符合题意,故选A;B是道家思想,C项主张无为,是道家思想,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德义”“礼让”“包容”“和谐”,联系儒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10.“达尔文之主张,谓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孙中山的以上观点A. 对进化进行分类以批判殖民侵略的正当性B. 从道德尺度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C. 试图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延伸到人类社会D. 提出中国应顺应天演法则以求民族自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世界仅有

11、强权而无公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可以看出,孙中山通过分类进化,从而批判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的不合理,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自强,故D项排除。1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 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B. 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 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答案】C【解析】孔子提倡仁和礼,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

12、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C正确;A是道家思想;B不符合题意;孔子传播思想,D错误。12.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A.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B.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C.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D.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解析】可以从时间上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大团结。13.“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

13、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 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 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 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 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不同于之前对制度的改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核心就是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崇民主与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给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者以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主张从思想领域改造中国;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否定传统文化;D选项错误,人民民主辛亥革命已经提

14、出。14.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接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A. 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B. 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 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D. 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追求自由贸易精神,与王阳明“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相符合,A正确;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B错误;材料说明心学对于市民基层的影响,C错误:科举制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宋明理学区别15.“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A

15、. 儒家重视德治B. 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 墨家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可以看出法家主张刑德并用以巩固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在注重德治之外,还强调“刑治”,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 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B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