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0775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项。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百姓生产积极

2、性受到打击,C项错误;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项错误。【答案】B 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考点】唐朝的土地制度。【解析】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

3、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A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考点】清代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入台安居繁衍 【解析】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

4、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

5、定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2(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考点】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析】朝贡贸易主要是处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答案】A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

6、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2014年

7、题组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

8、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

9、)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与官员地位一致,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

10、。”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

11、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

12、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

13、一阶段同时存在。【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2(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节选)(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14、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中期人口膨胀【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

15、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节选)(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