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KB
约8页
文档ID:86307639
2020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1/8

第10课 鸦片战争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天津文综·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考点】清朝的外交和贸易政策【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答案】A2.(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考点】中国外交近代化【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说明传统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第二,主张中国使臣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这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项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项错误答案】D2017年题组1.(2017·天津文综·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考点】近代中国的海权意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近代中国……并未真正认识”“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可知,清政府发展海军是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反应,是被动的和短视的,故C项正确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B、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2.(2017·江苏单科·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考点】鸦片战争【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官员腐败导致的,故D项正确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D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1.(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答案】B3.(2015·上海单科·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

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签订的,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天津条约》,故B项正确;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美国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B2014年题组1.(2014·上海单科·19)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宁波   B.广州    C.上海    D.福州【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解析】口岸甲发展最快,其中1897年后发展更是迅速,1882年至1902年考查宁波、广州、上海和福州四个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当属上海,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答案】C2.(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考点】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故C项错误;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上海等”几处通商口岸,香港岛被割占,并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考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答案】C4.(2014·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烟台条约》【解析】题干中“英国要求重庆对外通商,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的信息表明李鸿章是反对重庆开埠的,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就以轮船可以抵达重庆(即开通川江航运)为条件,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5·浙江文综·38)(节选)(7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7分)【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2分)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2分)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3分)2.(2015·上海单科·37)(节选)(8分)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考点】(2)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传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