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0623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检测:第七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鸟类有候鸟和留鸟之分,终年生活在同一个地区的鸟称为留鸟,随季节而迁徙的鸟称为候鸟。候鸟又有夏候鸟与冬候鸟之分,夏候鸟是春季飞来观测地度夏繁殖,深秋又飞往原地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该地繁殖的鸟类。冬候鸟是秋季飞来观测地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原地繁殖,待幼鸟长大后,至次年秋季又飞临该地越冬的鸟类。下图示意某山地鸟类居留类型与海拔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除观测地外

2、,与夏候鸟的另一栖居地相比,冬候鸟的另一栖居地()A.位置偏北B.昼长更长C.气温更低D.降水偏少答案C夏候鸟在另一栖居地越冬,说明另一栖居地冬季比该地温暖,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低;冬候鸟在观测地越冬,说明其另一栖居地比观测地冷,其纬度应该比观测地高,故C项正确。2.海拔200米左右的鸟类种数比海拔500米处少,主要原因可能是()A.食物来源少B.受人类的影响大C.气候湿热D.光照少,孵化条件差答案B图示200米与500米相比,候鸟种数相差不大,但留鸟种数明显减少;可能是因为海拔低,人类活动干扰多,导致留鸟种数较少。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

3、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及4月日均变化示意图3.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答案D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4.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

4、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答案C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故C说法不正确。灰水足迹是以自然界现有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物负荷吸收消化所需的淡水体积。下图为19982013年全国灰水足迹各类结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5.由图可知,1998年到2006年间,全国灰水足迹的变化趋势为()A.持续下降 B.持续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答案C图示19982006年间,前期农业和生活灰水足迹基本平稳,而工业灰水足迹下降明显,则前期总体为下降趋势;后期工业灰水足迹基本稳定,而农业、生活灰水足迹增加明显,则后期总体趋势为上升。6.农业灰水足迹在2006

5、年到2007年的变化可能是由于()A.农业结构的调整B.国家政策的实施C.自然灾害的影响D.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答案B图示20062007年间,农业灰水足迹明显下降,说明吸收消化污染物需要的淡水体积减小了。必然是降低了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因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变化,最可能是某种国家政策使然,不可能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等这类需要长期变化的结果。注意自然灾害不会减少污染物排放。7.针对当前我国灰水足迹现状,可采取的措施有()将灰水足迹较大的工业企业转移到水资源充足的东部推广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改进灌溉技术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对水价和污水处理费进行调

6、整A.B.C.D.答案D当前问题是灰水足迹较大,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或加强治理等措施来减小灰水足迹。而简单的工业转移不会减小灰水足迹,则可排除,故D正确。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8.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上升 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答案B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9.造成2000年

7、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答案A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故A正确。读我国某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图,回答下题。10.该生态产业园区中()A.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B.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C.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从而避免了市场的竞争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第二

8、和第三产业间的联系答案A图示生产方式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达到了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的目标,从而实现了生态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利用废弃物加工,发展多种产业,也促进了就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故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则该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图中模式甲、乙为我国某地两种不同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下面两题。模式甲“生态家园”模式模式乙产业化经营模式11.比较两种生产模式()A.甲产品附加值更高B.乙农产品种类更多C.甲受市场影响更大D.乙生产规模更大答案D从图中可知甲生产模式只利用玉米饲养家禽、家畜,利用秸秆、粪便制取沼气,而乙生产模式对玉米进行了深加工,而且利

9、用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所以甲模式产品附加值比乙模式低,A项错误;甲模式的农产品有玉米、禽、肉、蛋、奶,而乙模式的农产品只有玉米、食用菌,B项错误;乙模式中对玉米进行加工后的胚芽乳品、玉米油,以及肥料和食用菌都指向市场,而甲模式的产品则是供给农户自用,因此乙模式受市场影响更大,C项错误;乙模式的产品面向市场,而甲模式的产品则是供给农户自用,因此乙模式生产规模更大,D项正确。12.图中两种生产模式均可()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A. B. C. D.答案D图中两种模式都没有第三产业,项说法错误;两种模式都体现了持

10、续性原则而不是公平性原则,说法错误;结合插图可确定说法正确,D项正确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出:“数罟(细而密的渔网)不入洿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据此,回答下题。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孟子时代的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适应自然B.“数罟不入洿池”体现了持续性原则C.“鱼鳖不可胜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D.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定会“不可胜用”答案B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孟子时代的人地关系表现为人地和谐,A项错误;“数罟不入洿池”体现了持续性原则,B项正确;“鱼鳖不可胜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森林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如不加保护,也不是“不可胜

11、用”的,D项错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曾拥有亚洲第一大造纸企业,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环保、水源、原料(林木)等问题。引进山东泉林纸业后,依托技术创新,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如下图)。据此,回答下题。14.该生产模式()A.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能源供给B.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C.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减轻大气污染D.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印刷产业发展答案B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水源供给,A项错误;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B项正确;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C项错误;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对印刷业的影响不大,D项错误。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下

12、面三题。15.图中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答案A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为物质资料生产,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为人类与环境统一。1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答案D题

13、目设问的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17.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答案A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下题。18.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A.改善大气环境B.缓解交通拥堵C.减轻噪声污染D.减少交通事故答案A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以减少汽油和柴油的燃油消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利于改善大气环境。COD(化学需氧量)是

14、衡量水污染的重要指标,COD浓度越高,水体污染越严重。下图为地中海气候区三监测站年平均COD图,河流污染物主要来自城市,该河段上下游附近无其他城市,乙为排污口监测站,甲、丙为该河段监测站。完成下面两题。19.关于图示河段河流的流向及判断理由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流向甲河流自净导致浓度降低B.丙流向甲河流自净导致浓度降低C.甲流向丙城市排污导致浓度增加D.丙流向甲城市排污导致浓度增加答案C城市人口多,污水排放量大,COD(化学需氧量)浓度较高。与城市距离相等的上下游来说,上游的COD浓度要小一些,下游因有城市排放污水导致COD浓度上升。故C选项正确。20.若排放量不变,丙监测站COD的季节变化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夏季浓度高蒸发大B.夏季浓度低流量大C.冬季浓度高蒸发小D.冬季浓度低流量大答案D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量大,对COD有稀释作用,D对。夏季浓度高的原因是降水少,A错;夏季地中海气候区流量小,B错;冬季降水多,蒸发小,流量大,COD浓度低,C错。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0分)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高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