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0203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 题 整 合,专题五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人民版 江苏专用,必修第一册,知识系统,线索归纳,专题线索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美苏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

2、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走向多极化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两极格局解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多极化趋势加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 2.二战后美国谋求霸权的五点表现 (1)在国际金融领域,于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

3、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2)在世界贸易领域,于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3)于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从经济和政治上控制了西欧。通过上述措施,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4)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5)从二战后期起,美国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1945年,联合国成立,并于1946年1月开始正式工

4、作。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中外关联 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 (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2)国际格局的变动 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

5、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第三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

6、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2.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7、。,(2)第二阶段 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3)第三阶段 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审题就这几招第5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 非选择题最常用的设问句式 非选择题的

8、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常见的设问句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实例3:2014年重庆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审题思路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题,思考答案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答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实例4: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

9、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实例5: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实例6: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审题思路 凡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在思考答题方向时,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教材知识的补充,而所学知识往往比材料中的要点还多。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要点才会完整。,3.结合史实(所学知识)说明 实例7:2014年天津卷第12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

10、为洋气的原因。” 实例8: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审题思路 凡这类设问,要说明的问题(论点)往往体现在材料中,需要借用的史实,多在材料之外,大多在所学知识中,要注意调动所学教材中的知识来回答。,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分析、说明) 实例9: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4)问:“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实例10: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4)问:“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审题思路 凡这类设问,试题都不是一段材料,而是多段材料或多种不

11、同类型的材料。凡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的设问,一定要注意采用每个材料的有效信息。凡是另加“结合所学知识”的设问,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这类设问往往放在试题的最后一问,多是考查综合能力。,5.先铺设答题条件,再提问题的设问形式 实例11:2014年北京卷第37题第(2)问:“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实例12:2014年北京卷第37题第(3)问:“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审题思路 例11中“以世界洲际贸易发展为视角”是一个限定方向,其他视角的答案无效;例12中“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自身特色成果”为限定条件,其他内容为无效信息,均体现了对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