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969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揭示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物质是从万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表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具体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例1】 (2015海南

2、海口质检)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解析】A 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它把意思说颠倒了;C、D两项说的都是区别不是联系,不选。,2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例2】 (2015湖北武汉市模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

4、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B项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与哲学中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应排除;C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3理解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合

5、客观,反对主观主义。,【例3】 (2014福建泉州联考)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 ) 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 A B C D,【解析】D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不可知论,它的错误之处在于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符合题意,选D。该观点是一种诡辩论,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错误。,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

6、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2)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人们既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存在并发生作用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的不可违抗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例4】 (2015湖南衡阳检测

7、)下边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A分工协作 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 D依靠群众,【解析】C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从漫画中可以看出,“破旧立新”实际上是在“毁旧建新”,这不符合历史遗迹的保护规律,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漫画寓意。,【观点1】正确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1)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然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形态,不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2)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不存在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改造自然不必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例1】环境友好型

8、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自然界依赖于人的意识 C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D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析】A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C、D都很重要但都不是基本前提。B表述错误。,【观点2】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规律是可变的。规律也是变化的,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人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制定和修改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9、、制定和修改,也不能被消灭。,【例2】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解析】D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所以A项是错误的。B、C两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所以不选。古楼兰现象表明,蔑视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受到惩罚。所以选D。,2014年11月1日,继

10、苏联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了成功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中国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降落。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在绕月飞行后再入返回地球。它标志着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1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 2规律的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为人类造福。,1.2014年11月1日,经过漫长而充满艰险的返回征程,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返回器成功在着陆

11、区预定区域降落。这体现了( ) 高度发达的科技改变了事物运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 B C D,【解析】C 返回器成功在着陆并获得成功,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符合题意。实验验证了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符合题意。违背规律客观性。干肢不符。故选C。,2.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析】D 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