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783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二 真题真练课件 新人教版(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真题真练,第二章 古诗鉴赏,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要求,1.(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

2、题。一个“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3、“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答案,试题评点,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该问难度不大,要注意的是答案表述要全面。第二问问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有难度。审题时要留心“对表达这种感情”这个定语的限定性。首先要读懂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红叶黄

5、花”是秋天的具体景象;接下来是抽象概括的“秋意晚”,这是写景句,要分析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思念远行人”有什么作用。另外,该句是词的首句,第二句是抒情句,因此该句有起兴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

6、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答案,试题评点,试题评点 该题两问,考查的都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一问问的是两句的关系,先要读懂两句写的是什么。“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就砚旋研墨”,是到砚边去写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第二问问的是原因,一个“渐”字,点明泪流不止,泪滴红笺,时间长了就“无色”了。 新课标卷善于从关系处设题,此问问得似乎太宽泛了,让考生无从下手,不能不说在命题上有点小失误。,2.(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7、(1)(2)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鉴赏 这首词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更进一层。后两句描绘出两

8、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下阕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篷”之渺小与“ 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之情。“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

9、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解析答案,试题评点,试题评点 该题

10、第一问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第二问考查的是对句子思想感情的把握,两问紧密相连。理解时抓住“独”字,两相对比,不难答出。,(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答案,试题评点,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用典的赏析。陆游借用唐玄宗赐贺知章镜湖一角的故事翻出新意:用不着赐予,即便赐予,我也不稀罕。陆游的高风傲骨令人敬佩。用典

11、是古诗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有正用典和反用典、语典与事典、明用典与暗用典之类。该题不考这些手法,却考“用典”的用意,确实考到了关键处,是考“用典”题中难得一见的好题。,3.(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 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

12、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

13、而惆怅吗?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

14、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句“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

15、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什么意思?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

16、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孑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徊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 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答案,试题评点,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问得很直接,“什么手法”,并未点明是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