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715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及长期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成果: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目的:为实现工业化,改变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 (2)主要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

2、的工业布局。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19531956年 (2)背景: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改造。 (3)内容: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4)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二

3、、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1)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 (2)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中的失误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4、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展开。 (2)表现 “大跃进”运动:1958年,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建立以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还大办公共食堂。 (3)影响: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

5、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 1.原因 “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经济领域 。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与整顿 (1)1971年, 周恩来 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 邓小平 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

6、速回升状态。,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角度1:“一五”计划的实施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的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摘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1956年,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7、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机床投产。 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可以得出的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答案】 (1)到1952年底,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差,增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 (3)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

8、地区。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畅通;离苏联近;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角度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材料一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摘编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下图为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

9、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据此说明“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原因。 【答案】 (1)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2)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一、我国“

10、一五计划”实施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1.历史条件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实现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3)在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安排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 (4)实行改造与建

11、设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二、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原因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中美长期的敌对状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使党和政府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4)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2.经验教训 (1)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2)建设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

12、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3)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时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4)建设速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5)依靠力量: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法治国,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典例 (2016太原一模)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

13、地政策的变化。由题干设问“本质问题”可知,该题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角度来思考。农村土地政策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 【参考答案】 C,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决议指出: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要在新区和互助运

14、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摘自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转型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

1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 (1)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2)必要性: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影响:推动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启示:制定

16、农业政策,必须结合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土地所有制的改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都要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为出发点。,一、正确理解“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辨析】 实行“一五”计划的目的是尽快改变新中国的落后面貌,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其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检测】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C 【解析】 本题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