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629635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概要(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中医和古典中医,淄博职业学院 药学系 马伟辰 ,古典中医(汉代以前)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 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现分为 2.伤寒论和 3.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 代表了中医的最高水平,现代中医(汉代以后) 现代中医主要是继承了 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张子和-攻下派) 2.明代张介宾等补肾的学说 3.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三焦辩证),上 篇 现代中医概要,现代中医主要传承于金元四大家和明清温病学派。现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和辩证) 3、中药学和方

2、剂学 4、中医各科,包括内外妇儿各科,1、中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道、阴阳、五行) 对“人”的认识 身心合一、形神合一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经络 气血津液 对“疾病”的认识 六淫邪气和疫疠(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劳逸 气滞痰饮瘀血,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 尚书洪范中箕子解释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3、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2、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 3、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三、藏象学说,“藏”,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外部的器官,或是征象的意思。,四、病因,现在一般把病因分为四类: 外感病因六淫、疫疠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气滞、瘀血、痰饮 其他病因外伤、虫兽伤,2、中医诊断学,诊法 望诊 望面色、局部望诊、舌诊 问诊 听声音、嗅气味 问诊 问寒热、问汗、问痛等 切诊 切脉等 辨证 总纲 八纲辨证 外感 (温热邪气)卫气营血 辨证、三焦辨证 (寒邪)六经辨证 内伤 脏腑辨证,病、证、症的区别,一、八纲辩证,概念: 八纲是指表、里、寒、

4、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二、卫气营血辩证 叶天士汲取前人学术经验和运用传统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诊治问题,不断总结、探索,提出新的思维,创建了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初期阶段) 肺卫 气分(中期) 病位 肺、胃、肠、胆、脾、膀胱等 营分(严重阶段) 心与心包 血分(晚期阶段) 心、肝、肾,卫气营血辩证治法 卫分证 汗 之-银翘散 气分证 治疗大法 清 气-白虎汤 营分证 透热转气-清营汤 血分证 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三、脏腑辩证,1、心病辩证 2、肺病辩证 3、脾病辩证 4、肝病辩证 5、肾病辩证,

5、3、中药学,药性理论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中药应用 配伍 禁忌 服用法 煎煮法 妊娠期间,禁用或慎用剧毒类、有毒类、活血类、温热类等中药。 单个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适应症、使用方法和注意。,一、祛邪类中药 以祛除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解表药(又分为祛风寒和疏散风热药) 2、清热药 3、温里药(祛寒药) 4、祛风湿、燥湿、芳香化湿类药 二、调理气血津液的药物 1、理气药 2、活血化瘀药和止血药 3、止咳化痰平喘药,三、补虚药 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 四、对症治疗的药物 1、开窍药 2、安神药 3、收涩药 4、外用药,4、方剂和中成药,组方原则

6、君臣佐使 使用方法 加减配伍、药量变化、剂型变化 常用方剂和中成药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等。,下篇 古典中医,四大经典的思路,汉代以前的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另一说是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卒病论),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扁鹊难经,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约公元150154 年-约公元215219年), 河南南阳人,一说是山东东 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 家,被称为医圣。相传 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 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 巨著伤寒杂病论。,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仲景塑像,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

7、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南阳医圣祠,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

8、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一说是山西高平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9、。后来,名医林亿、孙奇、高宝衡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伤寒卒病论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

10、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

11、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伤寒论研究流派,1、喻嘉言 寓意草、医门法律 明清医家,生于1585至1664年间,江西南昌府新建

12、 2、黄元御伤寒悬解、四圣心源,清代山东昌邑 17051758 3、陈修园伤寒论浅注(17531823)福建长乐人 这三个流派直接影响到现代中医学习伤寒论的思路,但是未能完全体现伤寒论的原意。,陈伯坛 (1863-1938年),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建起“陈伯坛纪念学校”。广东四大名医之一。设馆于广州书芳街。1924年,赴香港定居, 在中环文咸东街租铺设“陈伯坛寓”。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 所著读过伤寒论却有其突出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书非集注体裁,无一句敢取材于注,但求与仲圣之言诠相吻合。是书既羞与注家为伍,难保将来无批驳是书之人,则非我而当者

13、,吾师也。苟是我而无当,正如搔痒不着之誉扬,非真是我者也。彼未读过伤寒,于我无加损也。”他著此书的目的是:“使世之为医者,自今伊始,其未读伤寒者当读伤寒,其已读伤寒者当读过伤寒。”,伤寒卒病论思路,以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和读过金匮卷十九为主,谈一下伤寒卒病论的思路。 1、注重元气 与其他医学注重病菌病毒等外界因素不同,注重人体元气。比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强调未病先防。健康未病(亚健康)卒然发病。“治脏腑者半生半死” 3、强调以发动人体机能排除邪气,给邪气以出路(而不是消灭邪气),比如桂枝汤,调动太阴发汗于太阳排除外邪;大承气汤泻下以排邪。,4、对人体的认识

14、 功能(气化) 三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三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物质 皮毛 筋骨 脏腑 5、形神合一、身心不二,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感谢您的观看和下载,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