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006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的稳态(第37课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版 生物,第37课时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1.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 等有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类型: a.非生物因子:包括 、 和水等。 b.生物因子:包括 (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布,光,温度,种内关系,种间关系,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态因子如果发生变化,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会成为 。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有一个 区。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 中的 与 相互作用而 形成的 。 2.生态

2、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a.陆地生态系统:如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如 )、林地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等。,限制因子,最适,空间,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统一体,草原生态系统,b.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 和 。 (2)人工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物圈 (1)概念:是指地球上的 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范围:包括 、 和 。水圈 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而陆生生物主要生活在大气圈的下层与岩 石圈的上层。 (3)作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生物圈稳态的维持 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全

3、部生物,岩石圈上层,水圈,大气圈下层,4.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 、 和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成分:包括 、水、空气、 及非生物的有机 物等。 2.生物成分:,光,无机盐,绿色植物,植物,动物,无机物,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 (如捕食关系)而形成的 营养结构。 (2)实例,营养关系,(3)特点: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食物链中 一般不会超过 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 营 养结构。,(2)

4、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 ,也可能被 所食。 (3)作用:食物网的复杂性增强了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生产者,5,网状,多种植物,多种肉食性动物,结构和功能,(4)营养级 a.概念:是指处于食物链 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b.分类: 第一营养级: 。 第二营养级: ,即植食性动物。 第三营养级: ,即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某一环节,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1.(2013江苏单科,24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 分解。 ( ) 2.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 3.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

5、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 4.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食物链为捕 食食物链。 ( ) 5.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 6.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 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 ) 8.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9.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 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 ) 10.分解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但细菌不都是分解者。 ( ) 1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 维

6、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 1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 ),突破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知: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 源。,(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 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储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 系统的基石。 (3)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 的话,生态系统就会崩溃。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 要地位。,3.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名师点拨

7、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判断 很多同学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常认为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实际上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可分别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因此确 认微生物所属的成分是一个难点,而分析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确定其“身 份”的突破口。 (1)生产者: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蓝藻、光合细菌等; 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 (2)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包括:捕食者,如以细菌为食的草履虫等原 生动物;寄生者,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肺炎球菌等营寄生生活的细 菌;共生者,如根瘤菌等。,(3)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靠分解动、植物遗体来获取能量。它包括绝

8、大多数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如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 酵母菌、蘑菇、霉菌等(另外注意: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等,虽不属于微生物,但却是分解者)。,1.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成分”和 “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 “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成分”, 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 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2.生态系统中营养级

9、的判别 判断某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可依据各种生物的有机物总 量、能量或有毒物质富集量等绘出食物链,然后加以判断。 (1)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2)对于动物而言,其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级别并不一致。营养级级别=消费 者级别+1。 (3)分解者不能归入食物链中任何一个营养级。这是由于分解者与动、植 物之间不是捕食关系。,考向 结合相关实例,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有关知识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有的消费者无细胞结构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

10、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 D 动物大部分属于消费者,也有小部分属于分解者,如蚯蚓、蜣 螂等,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有的消费者无细胞结构,如营寄生 生活的病毒;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 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生态系统的成 分,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网或食物链构成的 营养结构,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病毒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

11、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答案 D 病毒是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不能进 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B 项错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D项正确。,突破二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分析 (1)表现形式 (2)营养级 (3)单向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通常不会逆转。 (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 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2.食

12、物网分析 (1)营养级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 狼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 (2)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 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食物网复杂程度:食物网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而导致的其他物种变动:在某食物 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来源和 能量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

13、营养级依次 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 “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会先增后减直至稳 定。被捕食者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又因 天敌的“压力”减小,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性、灵敏性 等)必然下降,导致老弱病残者多,流行病蔓延。,(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 物链确定。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减少,则蜥蜴、蛇也减少,鹰就加 强对兔和食草鸟的捕食,从而导致兔和食草鸟减少,使鹰的数量基本不变。,考向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1.(20

14、15江苏扬州四星高中期初模拟,11,2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 (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 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甲、乙和丙、戊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有乙1和丙1、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 D 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 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 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 氟的气体。,2.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要了解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答案 B A项中,以牲畜喜食的牧草开头的食物链有6条,以牲畜不喜 食的杂草开头的食物链也有6条。B项中,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C项 中,牧草和杂草竞争水肥等。D项中,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 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