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6288462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泰安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四议论文阅读习题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 )A废寝忘食狂妄自大劝诫豁然贯通B废寝忘食自吹自擂劝戒豁然开朗C欣然忘食狂妄自大劝诫豁然贯通D欣然忘食自吹自擂劝戒豁然开朗2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B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理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读书态度是正确的。C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来论证。D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列举了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论证。3下

2、列读书观点在本文中明确体现的一项是(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B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若读书。二、(2018泰安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

3、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

4、个富有创造性的人。1对于文中设问句的特点和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设问是一种有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B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C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D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波澜起伏。2分析上述文字,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B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C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D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对“创造性

5、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B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C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D持之以恒的毅力。三、(2017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

6、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际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

7、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8、,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

9、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对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B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C中国学生成绩很好,在需要拿主意时得心应手。D中国学生大

10、多不重视实验的精神。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致知,根本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D实验必须有一个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3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A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B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C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探察外界就是探讨自己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四、(2019智乐星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

11、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B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