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6286724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2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 聚聚散散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2、 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3、 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学重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

3、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第二课时 点的魅力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2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与圆点由大到小排列所产生的不 同效果。 3运用圆点来组合各种图形,感受抽象画面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圆点在不同的位置,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鼓励学生创作由圆点组成的艺术作品,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圆点排列组合成的不同图形,产生的不同效果,感受其魅力。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思考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小圆点,用自己喜爱的工具表现出几个小圆点;准备彩笔、

4、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师准备:水粉颜料、范画、课件等。 课前交流:师:你觉得做什么最快乐?生:看书最快乐,运动最快乐师:如果你问我们盐城二小的学生,做什么最快乐,有许多同学说在王老师的美术课上最快乐!现在就请大家走进王老师的快乐课堂。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走进神奇的大自然1欣赏图片 通过大自然中动、植物身上的点,来感受点的魅力。2说说生活中的小圆点,让学生体会小圆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植物身上点的魅力,自然引导到小圆点,由此展开了探究小圆点魅力的快乐之旅。】 二、探究新知 访问小圆点之家1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一个小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

5、会给人感受。2通过观察,让学感受圆点不同的排列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3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排列,产生新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小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了解圆点排列组合给人以移动感、消失感、对称感、重复感、节奏感等。】 小画家赏名画 感受画家笔下小圆点的魅力:1欣赏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2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3欣赏中国大画家吴冠中的作品。 【设计意图:走近大师用圆点表现的画面,感受其魅力,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和冲动。】 我的圆点最精彩1学生介绍自己表现圆点的方法:剪、画、贴等。2教师介绍几种有趣的表现圆点的方法。3教师示范,欣赏作品,让

6、学生了解点、线、面能组成美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1、发散学生思维,掌握多种表现小圆点的方法;2、教师示范、欣赏学生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创作由小圆点组成的作品,提高作业水平。】 三、作业实践1作业内容: 用小圆点点大胆地组合出美丽的画面。用小圆点装饰一件神秘礼物物品。2指导作业。3作业展示、讲评。 【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本课新知。】 四、链接生活 出示自主银行的标志,让学生感受小圆点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 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学校、班级或小组的标志,让小圆点在标志里一展风采。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体悟小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 五、升华感情 今天我们和小圆点交了朋友,感受到了小圆点的

7、魅力,相信在座的所有老师也感受到我们班同学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圆点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第三课 “五谷”作画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要领。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教学重难点:1、欣赏各种黑白图形,了解设计要领。2、设计。教具学具:白纸、彩纸、剪刀、胶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先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二、发展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

8、黑与白正负图形的要领: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要简洁,线条要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三、作业要求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第四课 主体与背景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教学目标: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3、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主体与背

9、景的创作。教学重难点: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 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1) 二、发展阶段:1、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3、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

10、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4、 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5、学生创作、师辅导第五课 色彩的明与暗课时:2课时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欣赏 评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度的含义;了解夏加尔的作品及简介;学会用色彩明暗对比的方法用水粉颜料涂色,提高色彩表现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夏加尔作品,感受色彩的层次丰富;通过师生互动对作业评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明度色彩效果的由来;采用引导学生依据作业标准,对自己的作业作出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尝试色彩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中

11、感受色彩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明、暗色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明、暗色调的配色方法。 一:复习欣赏 揭示课题1、 复习已学过的色彩知识:媒体出示关键字:三原色、间色、复色2、 学生小组讨论关键字的含义。3、 学生反馈4、 欣赏作品(媒体出示作品及其介绍) 问:看了这些作品后,你有什么感觉? 我与村庄是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他用有条不紊的组织方法来描绘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他以想像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这幅画充满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12、5、 学生交流感受:作品的色彩很有层次感。6、 小结:作品中有许多色彩,每一块颜色又有明暗不同的层次,有的色彩较亮,是明色,有的色彩较暗,是暗色,这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我们称它为色彩的明度。 7、 揭示课题:明色和暗色 二、自学方法 尝试调配 1、学生欣赏教材内的调配方法并反馈:2、媒体板书调配方法: 明色和暗色的调配方法: 明色加白色使色彩变亮。 暗色加黑色使色彩变暗。3、学生尝试调配明色和暗色,教师辅导。 要求:随意加白和加黑。 三、教师演示 学生创作1、教师演示用不同层次的明度: 师:你们看色彩层次感的体现就在这随意间的加白和加黑而形成的,你们说有趣吗?2、 出示未涂色的画面:3、 师提

13、出作业要求:1)、在这四幅画里选择一幅涂色。2)、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3)、可以自己创作涂色:造型简单。 四、展示评价 教师小结1、 展示作业。 学生依据黑板上的评价标准把作业贴在相应的位置。2、 自我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棒,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在自学、自主、自我的活动中完成,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这堂课一样表现出自我和个性的风采。好吗? (媒体出示板书) 红、黄、蓝是三原色。 用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称为间色。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色调配而成的,这样调配出的颜色称为复色。第六课 色彩的渐变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色彩知识加运用课。主要是使学生在巩固同一种颜色加白或加黑会

14、使颜色变浅或变深的色彩的明和暗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加深理解合理的色彩搭配使画面装饰效果更好,但一节课时间,学生作业效果很难显现,因此,我重新设计了学生作业方法,每人单独涂好渐变色块后,两人合作用剪贴的方法完成作业,体验色彩搭配的乐趣,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先向学生出示“联想”一词,提问:什么是联想?学生理解“联想”的含义:由一样事物联想到另一样事物。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和联想不一样。出示不同颜色纸块,请学生比赛想象力,一种颜色至少说三种感觉或联想。提示:红色热情、火焰、红苹果等等,此时有媒体演示辅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的桌上都有一只装有各色油画棒,只有一小口的

15、盒子,请学生跟着音乐,好奇地伸进盒中任意摸出一支颜料来。 启发提问:“你摸到了一支什么颜色?喜欢这种颜色吗?”请你找出比他稍暗或稍亮的“伙伴”,形成一组渐变色。 学生兴致勃勃地相互展示、交流。我出示一块涂有一个颜色向另一个颜色渐渐变化效果的色块,引出课题渐变的色彩。2.新授.启发方法,创设“涂色”比赛 我演示“接色”涂色方法及出示各类渐变涂色效果。 学生观察感受:色彩得渐进排列;两色相交处的自然衔接。渐变涂色使画面层次丰富,有立体感觉。尝试比赛:比赛谁能最快用所学“接色”涂色方法又快又好地涂满半张铅画纸。 提示:可以大面积渐变也可以小面积渐变;可以有较接近的色彩组合,也可以用反差较大的色彩组合。 选出每组动作最快的四位分别奖励彩纸。出示教具,递进提问: 出示一些主体与背景反差较大和不明显的范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