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628671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57 大小:73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

2、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

3、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识字“蒌蒿”、“崇”、“轼”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

5、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三)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

6、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 ) 芦( ) 豚( ) 蒿( )崇( ) 庐( ) 逐( ) 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

7、?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第二课时1、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 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2、 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3、 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 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

8、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

9、字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

10、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2燕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11、解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搜集燕子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们首先听一首儿歌,看谁能猜出歌里唱的是什么?播放儿歌小燕子。(学生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燕子,看看它有多么可爱。板书课题燕子。二、检查自学,展示成果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的燕子的资料。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燕子最愿意接近人类,人类最爱护这种益鸟。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