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86567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0.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知识框架 主题线索 知识重点,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阐述了新中国民主法制的建立及其曲折发展历程。祖国统一大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主要表现: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两极格局对峙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外交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中国在联合国

2、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实现关系正常化。 (3)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完善;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巨大成就;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最新考纲展示,知识系统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最新考纲展示,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重点识记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 3.特点:充分

3、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 特色。 4.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重点识记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定: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 目的:筹建新中国。 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 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意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

4、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临时宪法,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产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 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建立: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

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又成立了若干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团结,重点识记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背景 (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2) 、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表现 (1)大批党和政府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学者遭迫害;公民的 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 (2)“造反派”之间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 破坏。 (3) 连

6、续十年没有召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3.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林彪,基本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点识记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建与完善 1.法制建设 (1)措施 法制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 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 . 。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法律化。 2.民主政治建设 (1)重建、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重新召开各级 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法可依,刘少奇,中华人民共

7、和,国宪法,制度化,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重点识记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1998,和平方式,(2)提出:2

8、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的伟大构想。 (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 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回归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 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社会主义,1984,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两岸隔绝状态被

9、打破。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 通商。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一个中国,重点识记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第二次世界

10、大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帝国主义,平等互利,社会主义阵营,3.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 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准则。,苏联,印度,互不侵犯,(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印度支那,求同存异,重点识记七、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

11、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实力。 对美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1971,(2)进程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意义: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

12、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有利于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 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在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 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1979,中美关系,田中角荣,遏制,重点识记八、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形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 环境。 2.目标:反对 ,维护世界和平。 3.活动 (1)开展以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13、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霸权主义,联合国,考点小结,要点史料探究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要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问题】 据材料,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要求作答的是“1954年宪法为防止出现绝对的权力作了哪些规定”,即1954年宪法中防止专制独裁的相关规定,答案来源要求“据材料”回答。 (2)提信息,找关键: 说明宪法规定主权在民的原则。 说明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说明中国各级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说明宪法规定国家机关应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 说明宪法

14、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 (3)联所学,找关联: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示】 规定:坚持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群众监督;服从宪法和法律。 【深化拓展】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

15、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要点二,【问题】 据材料,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从“国际、国内”的限制条件看,应该从两个角度回答“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2)提信息,找关键: 反映了国际形势的一个方面两极对峙。 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另一个方面亚非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 反映了国内形势的一个方面中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 (3)联所学,找关联: 和

16、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该政策淡化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强调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提示】 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 国内:开展工业化建设。,【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其中“一边倒”最具代表性。 3.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新中国的外交,要点三,【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