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五首》课件(2)(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五首》课件(2)(新版)语文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江南春 杜 牧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望岳 杜 甫 观沧海 曹 操,【作者简介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以豪放,飘逸著称于世后人称他为“诗仙”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子规啼,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雄溪辰溪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随风一直到夜郎以西那遥远的西南边地,寄心,李白与明月融为一体
2、,明月已成了李白的化身,形影相随送朋友,通过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安慰。,诗人眼前可写景很多,为什么仅写 “杨花”“子规”?,“杨花”即柳絮,寓意“漂泊不定”,使诗歌更具形象美,“子规”即杜鹃,“落”与“啼”烘托出自己惆怅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同情和悲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路,景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的表情达意的作
3、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之情。,主题,江 南 春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杜牧,(803-852),字牧之,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为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成为“小李杜”。,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辽阔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 相互映衬,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 水依山的村庄、城郭,酒旗迎风招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留
4、下来的许许多多香烟缭绕的 寺庙,多少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 烟雨之中,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 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飘动。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洒旗、春风、寺院、楼台、烟雨,中心主题,通过描写江南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无限向往与赞美之情。,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
5、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这些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写作特色,飞来峰,王安石,登,飞来峰,一线天,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温故而知新,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
6、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 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远望的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有一次,江泽民总书记会见来访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关于把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入二十一世纪,中美双方应把握住三个原则。在阐述其中处理中美关系要站得高,看得远时,江总书记引用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同年月日,江泽民在
7、访问美国期间,戈尔设宴款待江主席,并致欢迎词。江主席在致答词时,再次引用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希望发展面向新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这是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的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所望所感,也不乏比喻意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政治上的改革派,曾遭受过保守势力的攻讦,诗中的“浮云”就比喻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中心主题,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杜甫,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
8、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
9、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泰山,日观峰,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 从齐到鲁国都可以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明昏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那时四周的山恋看起来都
10、会显得低矮渺小,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豪情和气慨,中心主题,诗人描绘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观沧海,曹操,曹操 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作者简介,观沧海
11、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临:登上。 以:得以。 沧海:大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竦峙:高耸突兀。 萧瑟:形容风吹草木 的声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是多么的高耸挺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秋风声传来了,一片凄凉,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碣石山上树林丛生,各种草长得 丰盛茂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
12、,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 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 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 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想像,虚写,博大的胸怀和 豪情壮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
13、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
14、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
15、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就叫做意境。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状貌,声势,想象,水 澹澹 山 竦峙,树 丛生 草 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观沧海,日月 若出其中,星汉 若出其里,博大胸怀,建功立业,作者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抒发了统一中国,建立功业的政治抱负。,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