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78889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课件 选修3 (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 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 (2)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潜伏着各种矛盾,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 (3)重要原因:19291933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激化了各种矛盾,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4)客观原因: 西方大国的 绥靖政策 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 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 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0年56

2、月,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3)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 不列颠之战 爆发,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3.扩大 (1)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4.转折 19421943年发生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5.结束 (1)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

3、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2)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结束。 6.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威胁。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推动。 (2)过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1941年3月通过 租借法 ,以租借方式向受侵略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 大西洋宪章 ,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

4、)合作:召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和波茨坦会议。 诺曼底 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4)意义: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7.影响 (1)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人类理性进一步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联合国诞生。 (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4)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300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5)二战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二

5、、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开始 (1)背景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基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2)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 铁幕演说 拉开冷战的序幕。 (3)特征 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4)表现 政治:美国 杜鲁门主义 的提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苏联组织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来应对。 经济:美国实施 马歇尔计划 ,苏联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来对抗。 军事:美国倡议建立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组织

6、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2.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 特征: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但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表现: 柏林墙 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 、赫鲁晓夫访美。 (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关系 特征:由对峙走向缓和。 表现: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3)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特征: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表现: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3.两极格局的结束 (1)背景 1981年起,里根

7、担任美国总统,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提出“灵活反应战略”。 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 战略防御计划 ”,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步步紧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提出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19851988年,美苏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致使苏联各种危机全面爆发。与此同时,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而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 和平演变 ”策略。,(2)过程 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19

8、91年12月,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3)影响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其影响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

9、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

10、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考点二,考点一,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正义的。 2.团结就是力量。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力量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团结。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依靠团结形成的强大力量取胜的。 3.战略指导正确。战争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和进行,如何实施正

11、确的战略指导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4.战争动员有力。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时间持久、消耗巨大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战争动员调动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1.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 2.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局部战争扩大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 4.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

12、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5.对帝国主义打击更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 6.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角度1:两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此受惩罚。违

13、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答案

14、】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考点二,考点一,角度2: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材料 图一、图二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一、图二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二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原因:图一,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英、法、美、苏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图二,资本主义和社

15、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影响:导致德国分裂;冷战加剧。,考点二,考点一,一、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1.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体系,出现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2)都是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3)都是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4)都以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和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为基础形成。(5)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6)战后都建立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即一战后的国联,二战后的联合国。(7)都随着各国力量的变化消长而瓦解、崩溃。 2.

16、不同点 (1)影响深度和广度不同:雅尔塔体系的影响远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主角有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在欧洲,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体现了英、法、美大国意志;雅尔塔体系则是美苏在全球各地,体现美苏两大国的意志。(3)形成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从二战接近尾声时到二战结束后经过近十年时间的酝酿而逐步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的作用和大国强权色彩。,考点二,考点一,二、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1.演变过程: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 2.主要特点:(1)在两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