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7883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练习: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地方卷】(2018年北京卷,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答案】C(2018年天津卷,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2.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

2、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根据图例可知,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的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为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D (2015年天津卷,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

3、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解析】根据地质作用的规律可知,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答案】C(2016年江苏卷,21)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4.(双选)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水圈、岩石圈

4、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表示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表示火山喷发作用。【答案】AD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全国卷】(2018年全国卷,6)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解析】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地壳断陷集水形成的;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答案】A(2014年大纲卷,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

5、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2.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地方卷】(2018年天津卷,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6、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解析】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继而沉积形成的。【答案】A(2018年江苏卷,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45题。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解析】第4题,首先,确定甲、乙沿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

7、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第5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答案】4.A5.A(2016年北京卷,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6.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由图可知,该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随着板块的移动,火山的水平位置发生变化;在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顶被削平;随着板

8、块的继续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2017年天津卷,3)读图,回答下题。7.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答案】B(2017年江苏卷,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9.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解析】第8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

9、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第9题,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答案】8.B9.B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全国卷】(2018年全国卷,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

10、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

11、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答案】1.A2.A3.D(2015年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45题。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19921997

12、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

13、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泥沙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答案】4.D5.B (2016年全国卷,78)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

14、,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6.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7.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8.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6题,贝壳堤是由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7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第8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答案】6.C7.B8.D(2017年全国卷,910)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