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62506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石油地质学真题总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理,(共 20 页,第 1 页) 石油地质学近 10 年真题总结(初试复试均适用)后面数字代表考到该知识点的年份1、石油地质学 12 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矿化度 12单位体积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3、干酪跟 12 11 07 06 05 04指沉积岩中不容于非氧化姓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4、排驱(替)压力 12 11 08 07 06 05 04指压汞试验中,汞开始大量进入岩样时的压力。5、储集(岩)层 12 04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是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6、二次运移 12 11 08油气脱离母岩后在储层

2、及其他通道内的一切运移过程。7、孔隙结构 12 11 09 08 07 06指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及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8、地层圈闭 12 04又称不整合圈闭,指主要受不整合面遮挡所形成的圈闭。8、油气成藏基本要素 12整理,(共 20 页,第 2 页) 具有充足的油气源,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良好的运移通道,有效地储层,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及大容积的有效圈闭。9、油气藏 12 11 10 07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10、含油气系统 11在任意含油气盆地内,与一特定有效烃源岩层系相关,包含油气聚集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

3、物理-化学动态系统。11、岩层圈闭 11 10凡是储层的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圈闭。12、盖层 11 10 06是位于储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13、沉积相 11 10 09指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及其特征的总和。14、油气聚集带 11 06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15、石油 10 05 04指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有机矿产。16、临界温度 10 09指单相气相物质能(通过加压)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17、地温梯度 10 09 08整理,(共 20 页,第 3 页) 深度每增加 100 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100

4、m) 。18、圈闭 10 06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19、原生孔隙:指沉积岩经受沉积和压实作用后保存下来的空隙空间。20、次生孔隙 10 04指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受成岩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控制形成的孔隙。21、含油气盆地 10 09 08 04曾经或现在有过油气生成并且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藏的盆地都叫做含油气盆地。22、有效储层厚度 09 07指在一定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部分储集层的厚度。23、重烃 09 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24、油气聚集作用 09 08 04油气在圈闭中受阻滞,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油气聚集作用

5、。25、闭合面积 09 08 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及其他构造线所围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整理,(共 20 页,第 4 页) 26、闭合高(度):指圈闭内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7、烃源岩 09 06 04 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岩。28、门限温度 08 07 06油气开始大量生成时的温度,一般是 5060 度。29、有效孔隙度 08 06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30、有效渗透率 05储层中存在多种流时,岩石对其中某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31、构造圈闭:凡是储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二而形成的圈闭。32、断层圈闭 08 凡是储层上倾

6、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33、有效烃源岩 08 06在生物或地温作用下,在特定时刻能够生成油气,具有连续分布范围的有机质伴随矿物质的堆积。34、溢出点 07指圈闭中容纳尤其油气最大先得的位置,低于该点的油气会向储层上倾方向运移。35、油气运移 07 04 指油气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迁移。整理,(共 20 页,第 5 页) 2、填空1、石油中的烷烃和环烷烃不具荧光性。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通常为氯化钙型水和重碳酸钠型水;地表水的类型为硫酸钠型水。3、储集岩的空间,按形态分为孔隙和裂隙;按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按成因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4、目前公

7、认的盖层封闭机理有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烃浓度封闭。5、圈闭的三大基本类型是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水动力圈闭。36、生储盖组合 07指三者的组合方式,即以怎样的关系组合在一起才能使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有效地驱向储层,而储层的油气不致向上逸散。37、油气初次运移 06指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过程。38、液态窗口 05 液态烃类石油存在的温度范围。39、油田水 04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40、基岩油藏 05指石油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变质岩和岩浆岩)中的油藏。整理,(共 20 页,第 6 页) 6、气藏的大小取决于气藏高度,含气边界,含气面积,气顶高度,储层有效厚

8、度和有效孔隙度。7、任何沉积盆地至少可划分两个构造层,即基底和沉积盖层。8、生长正断层常形成两种类型的圈闭,它们是断鼻圈闭和断块圈闭。9、圈闭的形成的必备条件:储层,盖层和一定的遮挡条件。10、储集岩的储集空间常分为两大孔隙类型:孔隙和裂隙。11、利用光学方法测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有:镜煤反射率,孢粉和干酪跟颜色。12、有机质演化可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13、在油源对比中常用的异戊二烯型烷烃化合物主要是:植烷和姥鲛烷。14、天然气按其形成机理分为: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按其主要作用因素分为:生物成因气和热解气;按其母质类型可分为:油型气和煤型气。15、石油中的生物标

9、记化合物主要有:甾醇,萜类和卟啉。16、根据圈闭形成的地质因素,可将背斜圈闭分为:与褶皱有关的背斜圈闭、与同生断层有关的背斜圈闭、与基岩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及与古地形凸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圈闭。17、造成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有:侵蚀、断裂、刺穿和岩浆侵入。18、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整理,(共 20 页,第 7 页) 作用。19、储层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孔隙性和渗透性。20、石油中的饱和烃的数量占石油所有组分的 5060%,可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 21、油田水的产状主要有:吸附水,自由水和毛细管水。三、简答题1、石油密度和粘度均是地下低于地表,因地

10、下压力高,溶解气多,石油密度和粘度都随溶解气增加而降低。天然气密度和粘度都是地下高于地表,因地下压力大,气体可压缩,天然气的密度和粘度都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地下温度效应低于压力效应。2、干酪根是指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有机溶剂的那一部分分散有机物质。蒂索将干酪根划分为三类:型:H/C 原子比高,O/C 原子比低(H/C1.5,O/C0.15) ;型介于上二种之间。型主要生成石油,偶尔成煤;型干酪根主要成煤,少量生气,成油意义大的主要为型,次为型。3、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2)储集空间类型:a、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整理,(共 20

11、页,第 8 页) b、溶洞:由于碳酸岩盐易溶解,故易形成溶蚀孔洞,同时由于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c、裂缝:由于碳酸岩盐质脆,故构造因素易使碳酸岩盐形成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和储集空间。故主要有:晶间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溶孔、溶洞、裂缝等。(3)影响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因类型。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使孔隙水大量排出,孔隙明显减少。成岩后生作用 胶结作用可导致孔隙度减少,重结晶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孔隙度,改善储集性能,此外,溶蚀作用能在碳酸岩盐中形成溶孔、溶洞,可改善其性能。构造因素 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易使

12、质脆的碳酸岩盐储层产生裂缝,从而其孔渗性都有明显的改善。4、差异压实背斜有何特点:背斜幅度由浅深,幅度增加(由深至浅减少) ;背斜隆起幅度与顶部或翼部泥质岩含量有关;多为宽缓、两翼对称的背斜。5、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1)游离的油、气相,油相和气相;(2)乳浊溶液;(3)胶聚溶液;(4)真溶液;(5)气体溶液;(6)分子扩散。6、二次运移的阻力、动力、通道:主要阻力,毛细管力;主要动力,浮力;水动力的双重性;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7、致使圈闭破坏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包括断层活动) 、侵蚀作用、剌穿作用和岩浆活动;致使油质变化而遭受破坏的因素有氧化变质(水洗)作用和热变质

13、作用。8、油气藏形成的条件:(1)有足够的油气源;(2)有利于油气运移的通道;(3)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4)有与油气形成时间配整理,(共 20 页,第 9 页) 套的圈闭条件;(5)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9、热力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热膨胀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之一;粘土矿物脱水需要一定的温度(100-120附近) ;温度不利于形成异常高压;有机质转化排除甲烷气有利于增强气热效应;热力场方向决定了油气运移的总体方向。10、有利的油气生成条件?1、 地质环境:1) 大地构造条件:沉积速度大于沉降速度;沉积速度小于沉积速度;沉积速度等于沉降速度2) 古地理环境:深度适当、有机质丰富、面积大、有

14、机质丰富、低等的还原环境。3) 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2、 物理、化学条件:1) 温度和时间:温度是最持久、最有效的因素;时间是用来补偿温度的不足。即定高温短时间等效于低温长时间,达到省油焖咸温度后,即高温短时间完全等效于低温长时间。2) 细菌作用:根据细菌生活习性,可分为喜氧菌、通氧菌、厌氧菌,再还原条件下,厌氧菌把氧硫磷分离出来,碳氢相对富集。时间越长作用越彻底。3) 催化作用: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整理,(共 20 页,第 10 页) 4) 压力5) 放射性作用11、储层孔隙结构?储层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和连通关系等数据。这些数据可通过岩石薄片、孔隙铸体及压汞资料分析研

15、究取得,常用孔喉均值、孔喉比、孔喉分选系数、孔喉分布峰值、孔喉分布峰位等参数表示孔喉结构特征。它们决定了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的特征。12、碳酸岩储层孔隙类型?(一)原生孔隙1、粒间孔隙:多存在于粒屑灰岩,特征与砂岩的相似,不同之处是,易受成岩后生作用的改变,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另外,有的由较大的生物壳体、碎片或其它颗粒遮蔽之下形成的孔隙,称遮蔽孔隙,也属粒间孔隙。2、粒内孔隙:是颗粒内部的孔隙,沉积前颗粒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有两种: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死亡之后生物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灰泥充填或部分充填而保留下来的空间。多存在于生物灰岩,孔隙度很高,但必须有粒间或其它孔隙使它相通才有效。整理,(共 20 页,第 11 页) 鲕内孔隙:原始鲕的核心为气泡而形成。3、生物骨架孔隙 4、生物钻空孔隙 5、鸟眼孔隙(二)次生孔隙1、晶间孔隙 2、角砾孔隙 3、溶蚀孔隙 4、裂缝 3、溶蚀孔隙根据成因和大小,包括以下几种: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由于选择性溶解作用而部分被溶解掉所形成的孔隙,称粒内溶孔。整个颗粒被溶掉而保留原颗粒形态的孔隙称溶模孔。粒间溶孔:胶结物或杂基被溶解而形成。晶间溶孔:碳酸盐晶体间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