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4818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高考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单元,主干梳理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统治者多推行_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_和_相继问世。,重农抑商,柜坊,飞钱,(5)两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

2、元朝:交通发达,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_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交子,大都,城镇商业,商帮,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草市,夜市,市令,(2)城市的发展: 原因:_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_等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大都,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_,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

3、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_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实行海禁和“_”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_”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市舶使,南宋,泉州,闭关锁国,十三行,(2)特点: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形式:以_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朝贡贸易,概念阐释 1“市”“草市”“夜市”“晓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草市”主

4、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2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轻巧记忆 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2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史论要旨 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中国古代商业

5、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决策的制约,发展缓慢。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3“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通史链接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史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

6、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史料二 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

7、,分析古代商业有何发展变化趋势。,史料导读 (1)由“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可得出“市”为政府所设的特点。 由“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日午以会,日入前七刻以散”可得出“市”有严格的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特点。 由“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可得出政府设置专门官吏管理的特点。,(2)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3)史料三表明明代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4)史料四反映明代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史论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1)商业活动

8、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商业经济发展。材料中“市场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的信息说明商业发展受到国家体制的制约,

9、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中国城市与世界城市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赞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不是手工业信息,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A,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材料强调的是腾冲的经济职能,而非军事防御,故A项错误;材料中腾冲成为“西南一巨区”, 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说明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建立,故B项正确;材料主题是陆上“丝棉之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腾冲曾经的繁华,难以说明西南经济领先于东部沿海,故D项错误。 答案 B,史料一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

10、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古代城市的发展,问题:根据史料一、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唐朝前期“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的建置制度有所调整。 (2)依据史料二信息可知,宋朝已“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

11、限制”“思想文化得到发展”。,史论总结 1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 (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2)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

12、材料信息说明按照唐朝的规定日落时击鼓闭市,早晨击鼓开市,宋朝陆游的文章说明宋朝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茫然无知,主要是因为唐朝坊市严格分离,宋朝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市分散在城中,因此选择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题意信息与科举制无关,C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信息矛盾。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 答案 D,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大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

13、市”等形成并发展。 (3)商业交通发达,水上和陆上商运十分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5)商人群体活跃。汉代商人就已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到明清时期,则出现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 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

14、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解析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 B,解析 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

15、,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 A,解析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