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4305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8.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专题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专题三十八: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讲稿,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解析】C项中“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错,应是“章君担心后任的官员不能继续坚持执行(免税政策)”。 【命题思路】这道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具体语境和

2、全文的把握,推测句子隐含的信息。,走进高考,C,例2:2008年高考北京卷,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解析】A项由第一段中“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可知本项论述正确。B项由“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可知此项正确。C项论述见第一段末句“数年,徙为

3、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也符合文意。D项。通读全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谈到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而不是诉讼大减。,D,例3:2008年高考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

4、夫悲秋者也。 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

5、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1分),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2)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1分 动,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

6、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例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

7、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

8、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B,答案: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答案:答案:(抵抗的)力量不够

9、,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关键词: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关键词:虽然、罢、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答案: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答案: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考点解说,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10、中心意思”; 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 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文章所写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件,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11、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有一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袖

12、举牒还之 永杖巫,暴日中 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寝而不行 吾知行吾志而已 A. B. C. D.,例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 B. C. D.,二、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例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6年19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

13、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例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8年22题)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奉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

14、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例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9年16题)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 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 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 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

15、,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例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16题)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三、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对文中自“后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春16题) 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