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37026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10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学法提示 1.学习新闻,要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阅读新闻,首先要关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本单元的新闻在这些方面各有特点,需要区别对待,仔细体会。 2.无论是新闻还是报告文学,在内容上都有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要注意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学会筛选出新闻事实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把握新闻的内容,了解新闻的意义。 3.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注意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写人叙事的手法,了解文学化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体会作品反映的生活深度和广度。,10 短新闻两篇,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

2、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有关英国管治香港的历史,情况大致如下: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的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本文就记录了这一庄严

3、而神圣的时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军于1939年在波兰布热金卡附近建立的一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在押人员有7 000多人。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

4、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形式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背景助读,知识链

5、接,基础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3.解词语 (1)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帜,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文中指更换国旗。 (2)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3)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枝叶扶疏的样子;眼泪下滴的样子。 (4)撰写:写作。 (5)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背景助读,知识链接,基础梳理,4.辨近义 (1)标记 标志 辨析:“标记”和“标志”意思相近,都有动词词性和名词词性。标记:动词,标注上记号;做出标志;名词,标志,记号。“标志”又写作“标识”:名词,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

6、;动词,表明某种特征。两者的区别在于“标志”更突出事物的“特征”。 例句:为了减少盲目性,他在地图上标记了旅游路线。 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心智 心志 辨析:“心智”,思考能力,智慧;“心志”,意志品质。 例句: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球队虽然已经具备了应战的技术,但还需要磨炼一下心志。,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一】 把握新闻的特征 1.新闻的标题一般是对新闻内容的简要概括,“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符合这一特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符合,只是更形象生动,更能显示中国

7、人民的自豪感。表面上写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际上象征了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主体部分,是按照怎样的行文顺序展开的? 参考答案: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从6月30日下午4时30分写到7月1日0时40分。在介绍每一仪式时又适当地插入新闻背景材料。,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

8、看出来? 参考答案:没有。可从题目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看出。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行文顺序展开的? 参考答案:主要写了人们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按照参观者的游踪依次写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里陈列的情况和纳粹的罪行。,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目标二】 体会语言和手法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参考答案: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的回归,宣告的是英国管治的终结,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别了,“不列颠尼亚

9、”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并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内涵。,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3.导学号79380026“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

10、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4.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并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参考答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5.导学号79380027“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

11、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目标一,目标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提示:这篇报道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的现场,而是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 参考答案: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

12、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过程中,穿插了对英国人踏上香港、开始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2.这两篇新闻的标题与一般的新闻标题不同,其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请加以对比探究。 提示:别了,“不列颠尼亚”仿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两者手法和目的相似;“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则设置悬念,引

13、人思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参考答案:,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的“一秒之争” 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十年前,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曾有一秒之争。作为当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指挥于建芳大校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了这段至今仍令他激动不已的故事。 一九九七年四月的一天,解放军军乐团接到一项任务,要组成一支三十五人的乐队,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由于建芳担任指挥。“接到任务后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于建芳说。 经

14、过两个月的精心排练,于建芳带领乐队赴港。“我们大概是在六月二十五号左右到香港,当时还有三军仪仗队的队员。”于建芳回忆说,“我们到香港后没有穿军装,但还是有香港市民通过腰间的皮带认出我们是解放军。”,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到香港后,解放军军乐团和准备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皇家乐团进行了几次合练。这时候,中英双方在关于政权交接仪式上的“一秒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六月三十日最后一秒才结束,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七月一日零时零分一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

15、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于建芳回忆说,“军乐团当时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如果英方故意拖延时间,我们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是我们和他们的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历史性的时刻逼近了。六月三十日晚二十三点十分左右,军乐团进入交接仪式的现场香港会展中心。“进入会场后,鸦雀无声。我心想,嘉宾们怎么还没到。等我抬头一看,发现会展中心坐满了人,可是没有人说话,气氛非常凝重。”于建芳说,这时候他心里就更紧张了。 按照事前的约定,在交接仪式开始二十分钟前,双方的乐队轮流各演奏四首乐曲,为会场营造气氛。“我们演奏

16、的第一首曲子是茉莉花。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后不久,会场的紧张气氛开始融化,嘉宾们开始窃窃私语。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奇妙的作用。”,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激动人心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二十三点五十九分,英国乐队开始演奏上帝保佑女王,降英国国旗。“正常情况下,英国国歌需要五十多秒,可是他们一演奏我就觉得不对劲,节奏比平时还快了不少。结果,他们只用了三十多秒就演奏完了。我们只做了如果英方拖延时间,我方坚决按时奏响的准备,没想到他们会加速演奏。” 这等于给中方军乐团留出了二十几秒的空白时间。“这是令人窒息的二十几秒钟。我看见李鹏总理抬起手腕仔细地看了看表。我的心也顿时提到了嗓子眼。”于建芳小声问身边的联络官张景山:“怎么办?”张景山回答:“不管它,按原计划走。”,类文悦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每课一法,微写作,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表。在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五十八秒半的时候,于建芳果断地举起指挥棒。零时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