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3567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微知识 小题练,微考点 大讲堂,微平台 大提升,微考场 大收获,微知识一 群落的结构 1群落及物种组成 (1)群落概念要点:_;一定区域;_。 (2)群落的物种组成: 作用:_。 丰富度:群落中_数目的多少。 两种统计方法:_和目测估计法。,同一时间,各种生物种群,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记名计算法,物种,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阳光,另一个群落,地衣,苔藓,灌木,沙丘,速度,方向,被植物覆盖,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2乔木层的疏

2、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3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 4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 5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 6“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7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8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 9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10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解析: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

3、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

4、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D,对点微练2 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答案:B,1.群落的结构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

5、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垂直结构: a表现分层现象。,(3)群落演替的结果: 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但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例2】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

6、落中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解析:群落中植物的分布,其中乔木高大,分布在上层,灌木矮小,分布在中层,地面的草本植物分布在下层,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群落中的动物因其食物或栖息场所的不同,也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因此,动物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关;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下层光线的强弱,进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答案:D,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垂直带的

7、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的是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蝶类依赖于绿色植物而生存,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气候特征不同,蝶类的生存离不开气候等环境条件,故蝶类的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有关。 答案:D,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移栽植物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预期的结果;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

8、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群落演替在趋向顶极群落时会减缓而不是加剧。 答案:B,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9、(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由表中可看出,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 答案:B,对点微

10、练5 下列有关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解析: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时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一般为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调查法。 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

11、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的结论;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可得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即荒漠草原旱生植物丰富度最高。 答案:D,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

12、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 答案:A,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答案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B,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13、,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答案:A,解析: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是藻类的是丙物种;从图中分析,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由图中只能得出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

14、顺序是甲、乙、丙、丁,不能说明它们呈现垂直结构;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B,5(2014新课标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答案:A,6(

15、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据题意,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变化,B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D错误。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