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534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普通班,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

2、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

3、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

4、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1. 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A. 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

5、下了深刻的印象。C. 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D. 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2. 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B. 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C. 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D. 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

6、然,是正义的化身。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C.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D. 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虽然失败,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答案】1. D 2. A 3.

7、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论述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相关语段,主要集中在第三段。D项, “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这一说法在文中并无根据。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先从文中找到论述“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语段,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答题区间在倒数第二段。A项,“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表述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

8、考查分析和推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的语句,然后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错误,从原文第五段来看,“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由此可知,作者并不认同这种愿望。故选C。【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

9、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10、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厌之有 厌:讨厌B. 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C. 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 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11、项是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退兵。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7. 翻译下面的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舍郑以

12、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4. A 5. D 6. C 7. (1)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4题详解】A项中厌,满足。点睛: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准确解答可从以下这些地方入手来分析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

13、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

14、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

15、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5题详解】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是侧面表现。重在表现郑伯自责,是烛之武的牢骚话。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