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23279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社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 社戏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行辈(hn) 惮(dn) 欺w(侮)絮叨(x) di(怠)慢 撺掇(cun duo)f(凫)水 潺潺(chn) 蕴藻(yn)家jun(眷) 漂渺(mio) ji(纠)葛2读准多音字(1)归省:xng 其他读音:shng 组词:省略(2)吁气:x 其他读音:y 组词:呼吁二、重要词语1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2惮:怕,畏惧。3絮叨:翻来覆去地说。4宽慰:宽解安慰。5怠慢:冷淡。6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7潺潺:文中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8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9弥散:弥漫消散。10漂渺: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11纠葛:

2、纠缠不清的事情。三、作品简介本文是鲁迅先生1922年10月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入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1“我”坐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点拨:“我”坐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

3、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写这两点误认,既使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到社戏的心情。2按标题所示社戏似乎应该写戏,而文中大量的篇幅写戏外的天地,因此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可以吗?点拨:不可以。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而焦急的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的偷豆、剥豆、烧豆、吃豆等事,这样安排笔墨,非但没有离题,而且是紧扣主题的。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要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村孩子的高尚淳朴和聪明才干。3核心图解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归省(xng) 行辈(hn) 家眷(jun)B潺潺(chn)

4、 絮叨(x) 凫水(f)C怠慢(di) 撺掇(du) 纠葛(ji)D好歹(di) 蕴藻(yn) 踱步(du)2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三十年前的往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已经很朦胧了。_(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学校要举行唱红歌比赛,大家都踊跃报名。_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我们年纪都相仿,_论起行辈来,_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我们是朋友,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

5、犯上”这两个字来,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A可却由于因为如果而B但却因为然而即使而C但却由于然而即使可D可但因为由于因此而4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并作详写、略写的归类。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顺序:_。详写的有:_;略写的有:_。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说说其作用。(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3)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

6、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g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

7、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6选文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7作者巧用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段中“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8、与下文_照应;“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下文_照应。8选文的前三段中各有一句写“我”的心理活动,请从下面选出一个适合“我”心理感受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一处:_(活泼轻松沉重平静)第二处:_(急切焦虑兴奋无所谓)第三处:_(惘然陶醉平静激动)9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_【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2题。乡间的庙会林莽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

9、,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

10、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模仿着从小人书里看来的动作。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

11、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广阔的土地与炊

12、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10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11第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12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

13、“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表达交流】13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经典滋养我们的精神,名著引领我们的人生。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_在繁星春水中对母爱的深情歌颂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遇到挫折磨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_(填人名)的不屈意志激励我们去勇敢面对;向往纯真的友谊时,鲁迅在社戏中所写的“我”与小伙伴们_的事情令我们羡慕不已。【体验中考】14(2011陕西中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一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是文化的人,继承了一个姓,也就成为了龙的传人,成为了悠久文化的载体。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请参加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一:读经典】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朗朗上口,易学好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蒙学教材。请根据音韵特点,在歌谣中补上一个姓氏。百家姓歌谣(节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_。【活动二:补家训】下面是历史上某个名门望族家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