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257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起始考试试题考生须知: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慰藉(ji) 毋宁(w) 箕踞(j) 汗流浃背(ji) B. 模样(m) 晕场(yn) 翘楚(qio) 物阜民丰(f)C. 追溯(s) 灰烬(jng) 熨帖(y) 恪尽职守(k)D. 解数(xi) 摇曳(y) 召唤(zho) 绠短汲深(g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诸多科

2、学家眼里,科学与艺术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孪生姊妹,犹如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朵奇葩,在真善美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B.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必竟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C.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心浮气躁、急功进利的不良风气,在这种风气的裹挟下,有的人也就身不由己,随波逐流了。D.梁漱溟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服膺儒学,并亲自践行。但他绝对不是一味默守成规的腐儒,因而对曾国藩的这一嘉言亦推崇备至。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3D大片阿凡达上映时,电影票非常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B.读书多年,与书相濡以沫,

3、便觉得与书为友既是雅事,也是乐事。C.由于高速免收通行费,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各地旅游业特别火热。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不绝如缕。D.周日,我在保俶山上俯首而望,雷峰塔直刺天空,西湖平滑如镜,断桥上的柳树像一把把绿伞,伞下行人熙熙攘攘一切都历历在目。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运动员伦敦奥运会领奖服“冠军龙服”闪亮登场,它在向世界输出中国龙文化的同时,也传达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B.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日,他的儿子舒乙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父亲得票排第一,后由于种种原因,该奖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C

4、. 权威人士强调: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情不再发生。D. 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伯尔,是法国作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等;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常有出人意料的结尾,代表作有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等。B鲁迅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最初收入小说集彷徨,“祝福”是绍兴习俗,人们在过年时祭神

5、来祈求神给予幸福;沈从文小说边城讲述发生在湘西的故事,“边城”是指边地小城茶峒,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C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他的阿房宫赋借古讽今,警示唐统治者要吸取骄奢亡国的教训;同时杜牧也擅长写咏史诗,例如赤壁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周郎”,就是指“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公瑾。D、古时候男子蓄长发,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而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后常用“垂髫”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林黛玉进贾府中提到“总角的小厮”,“总角”是指头上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期。6.下列句子中

6、与“施施而行”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到则披草而坐 B. 锲而舍之C.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觉而起,起而归7.下列句子中与“哀吾生之须臾”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惟江上之清风 B.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C. 扣舷而歌之 D.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子不齿A. 小学而大遗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 位卑则足羞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 仔细揣摩甲句的特点,找出规律后,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相应的句子,填在乙后的横线上。(3分)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乙:,春

7、香。(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1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3分)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让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他把快乐的钥匙塞在老板手里。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她把快乐的钥匙寄托在儿媳妇身上。请你用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概括上述四种人共同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生命中的土地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

8、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

9、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

10、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

11、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

12、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1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东坡“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4分)12.文章第段写到了柳宗元,有什么作用?(2分)13.第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从上下文来看,“思想者”和“艺术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14.结合全文的内容,谈一谈你对“生命中的土地”的理解。(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3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521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13、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已经 B.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曾经C. 后秦击赵者再 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