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2563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2-,考纲要求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3-,真题回放 一、(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把年老和没有梦见周公相提并论,表明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进而叹息恢复周礼、振兴文

2、化的重任还远未完成,反映了他时不我待的责任感。,-4-,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假如美好的才华真比得上

3、周公,假使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5-,二、(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答案:德行 言语 解析:“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

4、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6-,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参考答案: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解答本题要全面理解两段文字的含意,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

5、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7-,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8-,三、(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

6、,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_。(不超过6个字)(1分) 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 解析:结合文段内容和注释可以看出,“节用”就是“去无用之费”。,-9-,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参考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合理地节约用度。 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法,如文中的“非外取地”“去其无用之费”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等,都体现着墨子的观点。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

7、明的君王在一个国家执政,一个国的好处可以加倍;更大范围的在天下执政,天下的利益可以加倍。加倍的方法不是在外面夺取别人的土地,(而是)依靠自己的国家,去除没有用途的费用,足够用来加倍的。圣明的君王执政,他发布名令做某事,让老百姓使用财物,没有不朝更加有用的角度思考的。因此,使用财物没有靡费,百姓能够没有辛劳,带来的好处(却)很多。”,-10-,四、(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

8、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分) 答案:浩然之气 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个字。,-11-,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参考答案:(1)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2)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此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本题要求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扣住“功能”二字从画线句中截取关键词语整合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善于

9、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12-,五、(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微生高:春秋时期鲁国人。醯(x):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答案:择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13-,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14-,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15-,考情细目,-16-,命题方向 1.从题目数量和分值来看,五年来都为两题,一道填空题(2018年第一题也可视为填空题),一道简答题。分值从2017

12、年起由5分提高到6分。 2.从材料选择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还是选自论语,其中2015年、2016年选用了孟子和墨子的相关语段。论语的语段考查是重点,一般都选用课内一段,课外一段,难度适中。 3.从题目问法来看,除了2015年第一题是名句填空之外,其余均为材料内容的概括和重要思想的理解、评价。 4.从命题点来看,逐渐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结合,不再只单纯考查论语书本的内容。 5.总的来看,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更关注学生对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理解内化,以达到砥砺思想的目的。,-17-,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选读的考试要求,

13、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选读主要内容概括: 一、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无贫”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

14、感。,-18-,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修身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三、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四、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19-,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见类型 论语探究题的三种常见类型:基础理解型、评价分析型、是非判断型。 (一)基础理解型试题解题技巧 【典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

15、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0-,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再提取关键词句。第(1)题的“苟无民,何以有君”中的“民”和“君”显然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中的“百姓”“君”相同,这样答题就容易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1)百

16、姓不足,君孰与足?(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2)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彻”制,减轻赋税。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方式呢?” 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方式,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取一的方式呢?” 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21-,核心知识,典例导学,解题指津,(二)评价分析型试题解题技巧 【设问方式】 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进行简要评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评价分析型解题思路:摆明观点,回归课本、点明内涵,紧扣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