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29847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永年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注意事项: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写在题号相应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客观题用2B铅笔涂,主观题用黑色0.5mm中性笔解答。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吕品田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

2、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

3、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

4、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

5、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

6、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每年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

7、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

8、,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

9、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

10、究的关门弟子。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11、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

12、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

13、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

14、,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B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 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和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D. 周汝昌研究红

15、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其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5.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6分)6.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7.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看法。(8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