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19155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一)》课件 湘教版(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气环境(一),考点突破,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的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具体划分:A层是 , B层是 ,C层是 。 (3)A、B两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A层气温 , 原因在于 。 B层气温 , 原因在于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递减,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距地面越高,获得热量越少,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升温,(4)与人类的关系 A层:与人类关系 ,云、雨、雾、雪等天气 现象均发生在本层。 B层:气流以 为主,有利于 。 C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的 位于此层。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 和 。,密切,水平运动,高空飞行,电离层,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2)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吸收的很少。 (3)大气中的 和 ,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 。 (4)大气中的 或 ,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云层,较大尘埃,愈强,空气分子,细小尘埃,(5) 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地面辐射为 。大气中的 和 吸收的地面辐射最多。 (6)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

3、,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7)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和 。此外, 因素也是影响地面辐射的重要因素。,地面辐射,长波辐射,水汽,二氧化碳,大气逆辐射,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8)低纬度地区由于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辐射强;高纬度相反。 (9)下垫面不同, 和 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与纬度完全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吸收,反射,学法指导,1.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2列表法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列表法归纳大气的保温作用,1.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在特定时间内携带奥运圣火 成功登

4、上珠穆朗玛峰顶,由于火炬登珠峰比较容易 受天气因素的影响,登珠峰的火炬会增加一些如供 氧装置等特殊设备,以应对珠峰上低压、高寒、缺 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保证火炬正常燃烧。读图回 答(1)(2)题。,强化专练,(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B C 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则大气削弱作用较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A,(2)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

5、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B C D 解析 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即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D,1热力环流 (1) 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引起大气运动。 (2)地面 ,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上空空气聚积起来,密度增大,形成 ;地面 ,近地面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聚积起来,密度增大,形成 ,上空空气流出,密度减小,形成 。,太阳,气温,气压差异,低气压

6、,温度高,高气压,温度低,高气压,低气压,考点二 热力环流,基础梳理,(3)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 ,并造 成空气的 。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 。 (2)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 。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 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 ;低空风在水 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 风向 。,风,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气压,与等压线平行,斜穿过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运动,学法指导 1图示法注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注: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 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

7、区;等压面下凹的地 方是低压区。 热量差异大气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2实例法列举常见的热力环流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局部小 型环流的成因,如山谷风环流、海陆风环流、季风 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等。这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致,即地面冷热不均,只是由于引起冷热不均的 原因不同或环流周期长短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分 析环流形成原因的关键是找出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 原因。,总之,在解答近地面因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问题时,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分析近 地面的地表状况;其次,找出不同地表冷热不均的 表现;第三,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得出近地面和高 空的风向

8、。例如,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后,白天和 夜间的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如下图所示,你能解释其 原因吗?,3等压面(线)图的判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面图 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是气压相等的点 的连线,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 问题:,(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1 000 hpa,PD=PC=500 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即PAPA,PDPD,PBPB,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 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9、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从同一海拔高度看,如h1,由于PAPA,PA=PB,PBPB,所以PAPB,即在同一高度上已出现了气压差异,气压值高的为高气压区,反之为低气压区。同理在h2高度上也有高、低气压之分。,(4)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5)D点为高压区,A点虽然为低压区,但是PAPD,所以应注意高、低压的比较是指同一高度上的气压差异,而不是垂直方向上实际气压值大小的比较。 (6)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从大到小的

10、排序应为PBPAPDPC。,强化专练 2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在图中“”上画出箭头完成热力 环流。 (5)如考虑摩擦力,B点吹 风。,解析 因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以a、 b、c三点气压相等;又因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 气压越低,所以ae,dc,故e点气压最低,d点气 压最高。近地面气压AC,则热力环流近地面是由A 到C,呈逆时针方向。近地面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则 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 (1)a、b、c (2)d (3)e (4)略(为

11、逆时针 方向运动) (5)西北,考点三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基础梳理,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有 和 。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 形成低气压,叫 。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 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 的 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 ,这样 气流不断地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 。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高 压带。,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受热膨胀上升,赤道低气压带,地转偏向力,西风,副热带高气压带,(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 北运动,在 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

12、偏 转成 ,向北的气流,偏转成 。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少,终年 寒冷,空气 ,近地面形成 。 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 ,它与较 暖的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西 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 。,地转偏向,东北信风,西风,下沉,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西风,副极地低气,压带,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由于 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 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 ,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 且海陆相间分布, 差异显著。夏季,陆地 增温快

13、,气温 ,气压 ,形成 , 海洋相反,形成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 ,气压 ,形成 ,海洋相反,形 成 。,太阳直射点,北,南,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高,低,热低压,冷高压,低,高,冷高压,热低压,(3)7月份,北半球的 ,被大陆 上的 切断,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气压中心为:太平洋上的 ,大西洋 上的 ,亚欧大陆上的 。 (4)1月份,北半球的 ,被大陆上 的 切断,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气压中心为:太平洋上的 ,大西洋上的 ,亚欧大陆上的 。 (5)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基本呈 状,原因是 。,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冷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

14、压,亚洲高压,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带,(6)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气压中心,势力 强,范围广,称为 ,它们随 而南北移动,影响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 候。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 和 是形 成季风的重要因素,季风环流是 的一 种重要表现形式。亚洲 和 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大气活动中心,季节,海陆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气环流,东部,南部,(2)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包括的两种气候类型为 和 。东亚季风夏季盛行 风, 冬季盛行 风。 (3)南亚季风的成因是: 和 ,南亚季风冬季盛 行 ,夏季盛行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西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季风,西南季风,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规律总结,(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 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 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