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21655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的论文二 、读书敏求记的分类方法钱曾藏书丰富,其特点为:品种多,质量精。尊王尝以四千一百余种图书分类銓次,编成三部藏书目录;一为也是圆藏书目;一为述古堂藏书目;以为读书敏求记(初稿题名为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词)。此三部目录,详略得当,体例各异。钱曾以生平酷嗜者,本为最2为目标。读书敏求记是钱曾在模仿宋朝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基础上,精选其所选收藏宋元精椠或旧抄而著的 一本善本解题目录,是研究我国古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为保护古籍善本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学者阮福在重刻读书敏求记时作阮福賜卿序说:福尝谓尊王之书,述著作之源流,究缮刻之同异,留心搜讨不遗余力,于目录书中洵为佳著。3读书敏

2、求记所著录之书为钱氏藏书之精椠,每书之下标明次第完阙,古今异同,并以此详细考订,兼及作者、作品之评论。书成之后,名倾一时。为当时的文人学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 视角去观察社会,研究世界。我们初看读书敏求记的 编排体例,既不像王俭七志的 七分法(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又不像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钱曾继承了图书四部分类的基本框架。读书敏求记全书分为四卷。卷一有经、礼乐、字学、韵书、书、数、和小学七类组成;卷二包括史、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牃、科第、地理舆图和別志共十一类;卷三由子、杂家、农家、兵家、天文、

3、五行、六壬、太乙、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灸、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和类家共二十二类;卷四则有集、诗集、总集、诗文评和词五类组成。从以上分类体系可以看出读书敏求记对四部分类法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虽无四部之称,却保留了四部的框架和顺序,同时还保留了经史子集的类名,从具体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敏求记虽然继承了四部分类的核心内容,但又依据当时典籍的流传状况、社会发展需要及个人藏书事业的实际情况,对图书的分类编排方法进行了改造。首先,中国古代传统的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类的方法在读书敏求记中被四卷所取代,而经、史、子、集四类本身则将为和以往的小子母同一级别的部类,比如经和

4、礼乐、韵书等;史和传记、地理舆图等。其次,在读书敏求记的这些部类当中,诸如诏令奏议、经传政治的书目大大减少,而数术、艺术、历法、医家等有所增加,这可以说是它在这分类上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了,同时从他的这些藏书书目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尊王对日常生活和科学技艺是非常重视的。再次,读书敏求记的分类中增设了一些新类目,如卷一的书类,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五经之书,而大都是关于古人书法的书籍,有金禄三十卷,雪庵字要一卷等,共九部,可以让读者了解古文字方面的内容。又如,地理舆图类既包括了只有文字说明的地理典籍,也包括了有字有图类典籍,地图较多,包括国内国外的。再如,读书敏求记的第四卷包括诗集、总集、诗文评和

5、次四类,其中诗文评和词类都是以往重要目录书中所没有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不断发展进步的实际情况,也反映出钱曾在目录学上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敏识。钱曾读书敏求记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他试图要采用新的分类方法但还没有完全冲破四部分类法。读书敏求记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重视经传政治、道德伦理而轻视科学农艺的旧格局,反映了清初文化典籍不断发展社会日益扩大的知识需求,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突出的形式特点是其经学统治,并笼罩影响一切文化领域,这种特点反映到目录书上来,就是占主导地位的图书分类法中,经部典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及其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的著作;史部包含的是史学著作;集部典籍主要是历代学者的文学

6、作品;子部除了先秦诸子书外,还包括了科技医学农工等一些科学技术类的典籍,这些典籍还不及所有典籍的四分之一,而钱曾提升了天文医家等一些以往的小类和伤寒、种艺等反映自然科学的子使其与经史子集同级,表明他不仅重视经学还非常重视经学以外的知识,尽力使他们独立的发展。钱曾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关于自然科学和日常生计两大方面的典籍书目中,例如,他在读书敏求记卷三医家类所著录产科备要八卷的提要中感叹道:古人于产妇八月慎重若此,今罕有行之者,亦罕有知之者矣。4这是钱曾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发出的感慨。读书敏求记的分类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钱曾将各种各样的书籍全部放在一个级别上,导致一些类目关系

7、混淆。例如,读书敏求记卷一中将字学韵书和小学并列为小类不太妥当。通常我们认为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类,所以从书目单上看有重复之嫌。其次,某些类别太繁琐,容易使读者产生混乱的认识。比如读书敏求记 卷三中像太乙、奇小、卜筮、星命、相法等类目纷繁复杂,令读者无从开始,综观钱曾的分类方法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他的分类方法仍然极大的促进了四部分类法的发展,为后人开拓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为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三、读书敏求记的学术意义读书敏求记首创版本提要书目提要在我国渊源较早,是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再加上当时人们强烈的 创作欲望,以及统治阶级对

8、文化建设统治的需要,为目录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数目事业和私人数目事业开始得到发展。如荀勗编的中经心簿初步确立了对古籍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的著录方式,对后世目录的编制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私家书目是有学者个人编撰的目录,他们广泛的著录流传以社会的各种图书,内容丰富,体例严整,对目录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王俭的七志更多地反应了民间的藏书情况,首创书目七分法,其中图谱志类将地图等单独设部类,客观地反映了魏晋以来图谱学的发展,呈现了地图、普牃增多的特点,促进了地图学的产生,而钱曾读书敏求记中则把图谱、地图、图牃等归入地理舆图类并在卷二下,没有专门设部类,但是却包括了有字有图

9、类典籍、有文字说明的地理典籍、及国内国外的较多地图,内容广泛,引导人们增长地理知识,扩大地理视野,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客观作用,为后世保留了大量而且珍贵的地理文献典籍。我国古代目录以有无解题和解题撰写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部书目质量的标志之一。我国早期的书目提要有三种体例;即叙录体提要、传录体提要、和辑录体提要。书目事业发展到清代,我国的书目提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即版本提要,这种提要偏重于对版本的说明和考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版本著录的扩大,这是钱曾读书敏求记首创的,他把我国版本目录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版本提要继承了传统的叙录体提要的撰写方法,在著录版本的同时,也对著录者的生平事迹

10、进行了考证,还对图书内容进行了著述评价;吸收了辑录体和传录体的优点,对版本的著录与考证比较详细,解题字数多时达五百多字。读书敏求记传世之后,在图书版本鉴定方法上找出了一定的规律,提出从版刻、字体、纸、墨色等不同特征来考证图书雕版印刷的年代,从初印、从印、原版、翻版等方面去评定图书的版本优劣。读书敏求记提出了完整的鉴定古籍版本雕版印刷年代和价值的方法,如通过印章、版式、行款、字体、校勘等来鉴定。卷一中韵书里礼部韵落五卷中提到:牧翁云:诸凡韵书,元版去宋刻远甚,校过始知之。此处就是通过校勘始知熟为精本。再如,卷三天文类卷三天文类天元玉历森罗记十二卷此是牧翁早年手录,凡疑误字标题于上。暮年则笔力老苍

11、,字法俱模东坡,与此截然两手,公悉以前后诗文稿付余,故余认之最真,他人则不知谁氏所书矣。此处从牧翁早年、暮年所写 (下转第47页)(上接第41页)字体的差异.鉴别出该本为牧翁早年手录本。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提出的签定古籍版本雕刻年代和价值的方法,对后世的版本学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著名的版本研究家在探讨鉴定古籍版本雕印年代和价值的方法时,都得益于钱曾读书敏求记的启迪。姚名达先生称读书敏求记实为奠定版本学基础之创作是名符其实的。读书敏求记开创了编制善本书目之先河。善本书目是我国目录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对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版本校勘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许多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所重视,然而,我国最早

12、的善本书目便是钱曾的读书敏求记。读书敏求记是钱曾特意从述右堂书目、也是园书目中,筛选出来的极珍贵版本编的。读书敏求记自成书后,流传三百年间,除传抄本外,还有几种刻本:雍正四年(1726)赵孟升刻本;乾隆十年(1745)沈尚杰双桂草堂刻本;道光五年(1825)阮福小琅嬛仙馆刻本;道光五年(1847)潘士诚刻海仙馆从书本;一九二六年章钰刻本。姚名达先生曾说:其书二百年来,翻版达十数次,校正补辑迭有其人。其为后世推重可知。5参考文献: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20XX年。3钱曾撰:读书敏求记阮福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4钱曾撰:读书敏求记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5姚名达撰: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6来新夏撰: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198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